泰语中的“暹罗”是什么意思?
暹罗是泰国的古称,这一名称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元朝时期。据史料记载,1296年,周达观作为中国元朝使团的一员前往真腊国(今柬埔寨),写了《真腊风土记》一书,书中首次用“暹罗”来称呼泰国的土地。这个名称的来源有两部分:一是“暹”指的是暹国,为13-14世纪初的素可泰王国;二是“罗”指的是罗斛国,由吉蔑人(高棉人)建立,其国都位于湄公河下游的罗斛城。
暹罗一词的来源与泰语中的“สยาม”(Sayam)相对应,英语中表示为“Siam”。而在泰语中,“สยาม”(Sayam)这个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黑色或黝黑皮肤;二是黄金或金黄色。早在1050年的占婆碑文中,就出现了暹人奴隶的记载,这表明暹罗这一名称在古代印度和中国文献中早有出现。
然而,在周达观的时代,罗斛和暹并未合并,书中还存在“暹人”“暹妇”等称呼,“暹罗”的出现大概率是一个乌龙。两国合并发生在1349年,这已经是周达观出使真腊半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了。当年,后期演变为大城王国(阿瑜陀耶王朝)的罗斛国吞并了暹国,中国开始以“暹罗斛”来称呼这一国家。此时已接近元末,中南半岛的阿瑜陀耶也则成为暹罗以及泰国的前身。
直到1377年,明太祖正式册封阿瑜陀耶国王为“暹罗国王”,于是“暹罗”这一名称正式固定下来,成为汉字文化圈对泰国的称呼。这个称呼在泰国看来是他称而不是真的自称。“暹”的源头,有学者认为是梵语,其意也有两种:黑色或黝黑皮肤,黄金或金黄色。由此衍生,有泰学者认为,“暹”是孟-高棉人对当地被征服泰族的称谓,其涵义为皮肤黝黑的土人。这种称谓不只被孟-高棉人传播给汉字文化圈,后来还被由孟-高棉人所影响的马来人传给了欧洲人。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暹罗改名为泰国,英文名也从Siam改成Thailand。泰国的主体民族是泰族,英文名是Thai,因此用Thai加land(泰人之地)作为国名。
总的来说,“暹罗”这一名称的来源和意义都与中国元朝时期的史籍记载和地理环境有关。而如今我们所称的泰国,则是在历史上多次更名和演变后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