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第4个“七年”,人生的一条分水岭(Ⅱ)
《人生七年》系列豆瓣评分最高达9.6分,多年来引发了许多观看者的思考,所谓“七岁看老”,孩童的性格和对事物的思考,已经可以将他们的未来看的一清二楚。但是人生际遇,绝不是一次两次的交谈和观察可以看出的。
人生的第4个七年,是28岁,也是最接近30岁的一个分界点。三十而已,人已经成熟,早已褪去了稚嫩和童心,也早没了叛逆和轻狂。我们面对着家庭、社会的压力,或开心幸福,或迷茫无依。我们有了许多顾虑,有了责任,有了烦恼。社会要求我们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近30岁的人生,应当有家庭生活,丈夫孩子,有足以维持生活的事业。从纪录片中看来,大部分人都在遵循着普遍的社会规律。
01/
教育,是大家走向不同人生最重要的因素。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几乎决定了他们的见识和就业机会。有的人从教育中获得了较高成就,比如尼克,他是“读书改变命运”最好的例子。
28岁的他,来自英国乡村,毕业于牛津大学物理系,就职于美国威斯康辛州大学,是一名物理系教授,年薪3万(美元,1985年)。他努力通过教育实现了阶层的跨越,成为了十四个被观察小孩中成就最大的孩子。
从乡村到移民美国,他朝着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小时候的他很内向,成年后变得沉稳,也许是劳碌的乡村生活让他及早地开始了人生的思考。尽管他很幸运地实现了阶层跨越,但是他有点理想主义,追求事业与爱情的双重完美。然而,他和妻子依然面临着高压的婚姻、育儿压力,他们一方面不愿牺牲充裕的工作时间,一方面又想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抚养孩子。
就像当下很多独立女性一样,在丈夫当甩手掌柜时,很能在家庭孩子和工作之间寻得一个平衡。在越来越崇尚精英教育的今天,养育一个孩子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很难做到顾全大局。
对于杰基和她的朋友们来说,养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她们要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虽然她们说出来好像挺云淡风轻的,其实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难以想象。外国女性看起来衰老地非常快,并不是她们不舍得保养,而是在那个年代,日常繁忙的生活,早已榨干了她们的精力。
他们必须努力挣钱,将孩子送进更好的学校读书,才有可能突破自己所在的圈层,避免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托尼原本在21岁说过,教育不是重要的,生活经历更加可贵,在社会上比别人快一步更重要。28岁的他否定了原先的看法,他认为必须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学习更多东西,才能改变一切。
21岁的托尼在赌狗场帮别人下注,28岁的他通过学习成了一名出租车司机;28岁的他还会去学习表演,35岁的他当起了临时演员。学习新知识,永远都不会嫌晚,在正规的学校之外,在循规蹈矩的系统教育之外,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生活。
02/
教育不是万能的,但离开教育,人生明显会落入更加被动的境地。若非读了大学,我们可能连找工作的机会都更少,招聘单位的信息要求中,上来第一条就把学历界限清楚了。
放弃接受教育的苏西,凭借殷实的家底,可以叛逆和迷茫。富人有试错的资本,但对于普通人来说,那无疑会把你的人生交代在落魄之中。21岁的苏西忧郁、迷失,23岁的她结婚了,她说遇到的人和时机都刚刚合适。
28岁的苏西看起来很幸福,性格也沉稳了,没有了傲慢与轻蔑。或许是生了孩子,整个人看上去很温和,她曾说生了孩子想交给保姆带,最后却选择自己陪伴孩子成长,成为全职妈妈。尽管七年后她说,会为突然失去生活支柱而焦虑,但是依然不担心可能出现的危机。
岁月在她身上,沉淀下来的,就是一个有教养的富家女性。那离经叛道的几年时光,仿佛偶尔脱轨的列车,在某一个时刻重新回到了正轨上来。
另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是尼尔,在“21up”的影片中,他辍学去了伦敦。放弃大学教育成了他人生最大的分水岭。如果他坚持读完大学,即使不是自己想要去的牛津,也能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有了学历文凭之后,也许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可是人生没有如果,他放弃了,就再也没有回头了。他总是想很多,所思考的问题非常深刻,见解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过得并不是“成功”的人生。原本父母都是教师,算是出身在中产家庭,可是在落败牛津之后,摆脱了父母的期待,带着自己的“理想”去流浪。
他就像个“苦修者”,有点像《在路上》中的主人公,去追求所谓的生命意义。他身上带着“迷惘的一代”的气质,抑郁、厌世、任性又不够努力。原生家庭的束缚,对他的影响巨大,然而他也总是自命不凡,目标很高却达不到要求,这让他痛苦。他的灵魂被困在过去,内心想要稳下脚步,现实生活却总在挣扎。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抗压能力很弱,因而总是喜欢把失败归咎于环境和成长背景,从没想过为何自己要一站一站地去流浪。
从他放弃大学教育,决定当个流浪的散工,孤独地面对生活开始,他就已经失去了很多选择的机会。或许那也是他的选择,领着救济金,去流浪,去旅行,去看人生百态。
放弃继续接受教育的保罗,成了一名砌墙工,后来成了建筑包工商,28岁的他在墨尔本有房有车,养育着两个孩子。他和妻子曾经卖掉所有产业,换了一辆二手车,开启了长达八个月的澳洲中西部旅游。他很善良,有责任,渴望幸福家庭,妻子给了他足够的信心。
并非所有放弃教育的人,都是不幸的 ,他们也能通过双手劳作,来改变生活。相比尼尔,保罗找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喜欢的事业,以及美好的爱情。这二者让他生活安稳,给了他最大的幸福动力。
03/
有人放弃教育,而有的人是始终都在为学历而拼搏。被戏称为“金融三公子”的约翰、安德鲁和查尔斯,从小享受着私立学校的精英教育。他们有明显的共性:人生目标明确,背景优越,又努力上进,人生预设的许多事情,都一一去完成了。
约翰读了牛津大学克莱斯特彻奇学院法学系,28岁成了出庭律师,完成了订婚,但是他未出现在“28up”影片中,而在“35up”中,他已经是一个成功人士,充满善意,热衷帮助弱势群体。28岁的安德鲁成为初级律师,为大公司工作,不局限的视野让他和来自约克郡乡下的姑娘珍妮结婚了。而查尔斯最终进入BBC,因拍摄纪录片而缺席了《人生七年》后来所有的采访。
而最让人钦佩的是布鲁斯——那个七岁就说要去“传道”的小孩,后来在牛津大学数学系学习。他曾说自己是社会主义者,有着天使一般的善意,并且他践行着自己的理念。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他,却选择进入伦敦东区穷人孩子的学校(托尼的母校)教书。
他非常沉着冷静,有智慧,有善心,从工作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他的生活简朴,虽然未婚,但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又因未遇到相契合的人而作罢。
他说,我看到很多人缺少机会,失业是个大问题,很多人和家庭都会遇到,教孩子的时候,有时我会好奇,他们的未来会怎么样?
像个布道者一样,他看到了教育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穷人学生的教育现状,帮助他们学习知识,帮助他们努力实现人生的目标。
35岁的布鲁斯,已经远赴孟加拉国。他身上有着人道主义的光辉,在九十年代依然脏乱差的南亚国度,教育这里的学生。他可以从这份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尽管生活和教育条件都不及精英式的英国上层社会教育,但是他能够见识到教育的力量,也试图以微薄之力,来改变一些人的人生。
很多得益于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的力量,那种能彻底改变人生的力量,才是最可贵的。
教育让人生的第4个“七年”,成了分水岭,既是自己人生的分水岭,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分水岭。28岁之后的人生,已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婚姻生活可能幸福,也可能继续纠缠乃至离婚,而事业很难有很大的起伏变化,生活已经可以看到了尽头。
长大后的生活,常常是一地鸡毛,我们不得不将它扫除干净,否则容易被绊倒。我们也深知,即使没有能力,也要创造机会,来为人生寻一道高光,而30岁左右的年纪,就是最好的时候。
文/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