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的客家古城镇 - 广东大埔的三河镇
你好!我是茶有道道,点击上方“关注”,我们为你分享旅行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河镇,客家人更喜欢称她为“三河坝”,这是一个只有十多平方公里的不起眼的粤东小镇,却有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有史家称之“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也曾经在清朝拥有重要盐运枢纽历史。三河镇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地处大埔县西部,距大埔县城17千米。东临湖寮镇、茶阳镇,北接青溪镇,南连大麻镇,西与梅县区松口镇为邻, 辖区总面积150.23平方千米。三河镇通行客家话。2014年,三河镇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
大埔县三河镇老城区
三河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千年六朝古镇,是具有客家特色的古镇。三河镇境内古城遗址、古码头、古民居、古寺庙等众多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存至今仍保存完好。三河镇的名人和将领众多,其中“兄弟三将军”、“一门九清华”、“国叔”徐统雄等均被传为佳话。民国七年(1918年),孙中山曾亲临三河坝劳军,和陈炯明商议援闽护法,曾在城里的毓荪楼居住。后人建“中山纪念堂”纪念。民国十六年(1927年)10月,“八一”南昌起义军在朱德的率领下,在三河镇打响了三河坝战役。
航拍三河镇
宋代,置三河口盐务于此。元代,为三河站。明洪武九年(1376年)设三河巡检司,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筑城,称三河镇城。自明至清,沿称三河社。乾隆《大埔县志》云:“三河在县(茶阳)西四十里,有城市,合大河、小河、清远河三水交会为一,故名三河。” 即今汀江、梅江、梅潭河三水合为韩江,故名,又称三河坝。
航拍三河交汇为一的景观
民国后,设立为区。新中国成立后保留区治。1958年,建人民公社。1961年,英雅分立建制。1978年,另立梓里公社;同时,原湖察所属河腰、密坑划入三河公社。1983年12月,改公社为区;同时,撤梓里归三河,析河腰、密坑归湖察。1986年冬,撤区改镇。
汀江、梅江、梅潭河三水在此合为韩江
三河镇北部和西部边缘有笔架山、高莒陈、晒网岩、石子顶、袭衣山,南端有五龙陈、旗头啄,均海拔600米以上,其余为丘陵或河畔。三河镇境内有梓里、良江、余里、先觉等小溪(坑)水流经,汇注入江河。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条河流在此汇合成韩江。自古以来,沿汀江上溯可达福建上杭、长汀等地,沿梅江而上可达梅县等地,沿韩江而下可至潮州、汕头等地;三河镇享有韩江水运之利,沿江各岸村庄可通舟楫,形成繁华的水运中心。如今,梅埔公路穿境而过,大埔县火车站、梅大高速终点均设在三河,三河因此形成了水路、公路、铁路相互配套的交通网络,成为大埔县水陆交通枢纽。
三河镇标志性建筑韩江源——客家母亲雕像
韩江边上屹立着一座客家妇女石雕像,面向东方,背男牵女。这是三河镇标志性建筑韩江源,它是韩江的起点。此石雕意为世界客都的人文秀区梅州大埔与潮汕平原一衣带水,客潮两地人同饮母亲河水成长,在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梅江、汀江和梅潭河由此经过,大埔三河镇也因此得名,又称三河坝。三河镇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为粤东盐运中心,曾有史家称之“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至今,古镇仍然保留部分古城门、城墙和城楼。
南门——宣和门
西门——镇宁门
部分旧城墙
部分城墙和楼台(修复后)
三河明代古城,位于梅江、汀江、梅潭河汇合处韩江源头,筑于明嘉靖42年(1563年)。三河城为砖石结构,城墙长1547米,高4.5米,上宽2.4米,下宽3.3米。整座城墙设有垛蝶918个,开4道城门。修复前仅存南门“宣和门”、西门“镇宁门”及近600米长的古残墙。这里宋代曾设行宫,立王子殿,指挥与元抗争。在明代设镇和兵防、驿站、巡检司。清初设将军府,饶平总兵吴六奇曾在此驻守。
韩江源上客家母亲雕塑
三河坝朱德纪念大桥
三河中山公园位于三河镇西岸汇城村的虎形山下。公园内有一座中山纪念堂,兴建于公元1928年。经过专家考证,是迄今为止全国已发现的最早兴建的中山纪念堂。1918年,孙中山为说服陈炯明等共同北伐,在三河坝阅兵并与之会面。为了纪念孙中山,他的亲密战友徐统雄先生倡议并筹集巨资,在翁万达陵墓石坊内兴建“中山纪念堂”和“中山公园”。
三河镇中山公园
三河中山纪念堂兴建于1929年,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汇城村的凤翔山脚,是迄今为止全国已发现的最早兴建的中山纪念堂,为纪念孙中山1918年到三河坝与陈炯明商讨援闽护法而建。2019年,三河中山纪念堂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河中山纪念堂
三河中山纪念堂碑记
据史料记载,袁世凯窃国后,南北分裂,军阀割据,列强环伺。民国七年(1918年)2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率军驻守大埔三河等地,司令部设在三河汇城天主教堂。同年5月26日,护法运动中受滇、桂军阀排挤的孙中山先生由粤赴沪途中,从汕头乘“协和”号火轮逆水而上,莅临三河汇城,力促陈炯明征讨福建的北洋军阀。
孙中山先生在三河坝停留了5天(期间曾于28日溯梅江而上到离三河坝30多公里的松口一次,翌日返回)。6月1日,孙中山离开三河坝经汕赴沪。经孙中山攻闽动员,粤军将士经过10个月的奋战,以少胜多,打败了福建督军李厚基的北洋军,占领闽西南20多个县,建立了根据地,称为“闽南护法区”。
三河中山纪念堂碑亭
中华革命党党员、同盟会会员徐统雄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民国十年前的三河坝之行,倡筹巨款于民国十七年(1928)鼎建,为国内建成最早的中山纪念堂,也是建筑风貌、历史印记和名人真迹保存最完整的中山纪念堂。2019年,三河中山纪念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纪念堂国父孙中山的全身雕像
中山纪念堂为两层水泥框架结构,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楼顶额书“中山纪念堂”,也是胡汉民题写的。纪念堂面前是两根石华表及孙中山先生全身铜像。一楼中堂有蒋中正书题“景仰国父”、林森书题“作君作师”等匾额。孙中山先生挂像上书写的“博爱”二字,为孙中山生前真迹。一楼摆放的蜡像群,再现了当年孙中山先生与陈炯明在天主教堂内商议粤、桂、滇三地联军大计的情景,随侍有蒋介石、胡汉民等人。
中山纪念堂正门
一楼再现了当年孙中山与陈炯明在堂内商议粤桂滇三地联军大计的情景
一楼还有中华民国海、陆、空军总司令蒋中正、副总司令张学良联衔的纪念堂保护布告,二楼陈列“国父”孙中山、“国叔”徐统雄的一些图文资料。这处历史建筑和文物,再现国父孙中山先生在护法运动中被排挤下,仍坚持不懈、不辞劳苦为国家统一和北伐大业四处奔波的最艰难的日子。
三河坝是一片红色热土,是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所在地,在笔枝山顶上建有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和八一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等,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梅州市和大埔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大埔县红色旅游线路首选点。
八一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
民国十六年(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国民党反动派调兵遣将,实施围剿。起义部队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战略目标是“先得潮汕、海陆丰,建立工农政权,后取广州,再举北伐”。同年9月18日,部队进抵广东大埔县城。后面所发生的历史走向,在三河坝出现一个重大拐点!看完这段历史,你大概就清楚了,为什么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
八一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雕塑
三河坝战役纪念园
三河坝战役纪念馆
同年10月1日,从南昌转移到梅州大埔县三河坝的3000多名起义军,遭到国民党三个师约2万多敌人的围攻。三河坝群峰对峙,地势险峻,是水陆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起义军在副军长朱德、25师师长周士第、25师党代表李硕勋、陈毅等人的指挥下,据守三河坝,阻击梅县、闽西来敌,掩护主力南下,激战三昼夜,打退了敌人无数次的进攻,歼敌数千人。这就是著名的“三河坝战役”。
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的朱德雕塑
10月3日下午5时许,敌人的增援部队占领了起义军阵地南部的制高点和北部的阵地,在敌众我寡、弹少援绝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朱德等人率起义军大部队撤退进入饶平茂芝后再东进江西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从而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烈火。而担负掩护大部队撤退的起义军25师75团第3营勇士们,在子弹打光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肉搏,全营官兵壮烈牺牲在韩江源头的笔枝尾山阵地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三河坝的土地和韩江源头的江水。
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内起义军雕像
三河坝纪念园内的起义军坚守战壕的模拟战场
三河坝战役保存了起义军的有生力量,播撒了革命火种。三河坝战役是探索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城市到农村,军事上从正规战到游击战转变的重要转折点,同时又是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实现革命战略和军事战略转变的重要转折点,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这场战役中,以朱德为代表的起义军官兵所展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大局意识、战略战术和战斗精神,时至今日仍值得永怀和学习。
参加过三河坝战役的共和国领导人和将帅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兴建于1963年,先后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碑高15米,碑座宽4.4米,碑身用35种规格365块优质密纹花岗石砌成,碑正面镌刻朱德委员长亲笔题字“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碑座上刻有第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撰写的碑文,朱德铜像高3.98米,塑造了朱德元帅戎马一生的光辉形象。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
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位于大埔县三河镇汇东村笔枝山顶,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内有烈士纪念碑、战役纪念馆、瞻仰平台、石雕门牌坊、朱德铜像、军魂主题雕塑、纪念浮雕文化墙、瞭望塔、将军书画碑林、三河坝战役多媒体展馆、八一广场将帅雕塑、体验式战壕等。
但是三河坝不仅仅只发生过一场战役,自古以来,三河坝便是商贸重镇,面水背山,水运繁忙,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地方。一眼望去,梅江、汀江、梅潭河在此交汇,形成全长438公里的粤东第一大江韩江,韩江因潮州刺史韩愈而得名,至潮州入海,是客潮两地的母亲河。
粤东第一大江韩江
三河古街的老宅
三河古街
河堤后面便是三河古镇,很多房屋已经空置,外墙上香烟的广告词也早已斑驳。河岸边有两排破败的旧屋,这两排房屋之间,便夹着一条曾经繁华的三河古街。水运是旧时的重要运输方式,三河坝曾经水运繁忙,南来北往的商客在此上岸后,第一站便是这条三河古街,站在如今已经沉寂的古街中央,可以想象当年人来人往、喧嚣热闹的场面。时过境迁,三河古街的市井繁华早已成为过眼云烟,如今这里没有商客,也没有游客,只是一条被人遗忘、杂草丛生的旧街。
客家人延续着华夏农耕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尊崇儒家思想和耕读文化。重读书、重耕织,他们讲仁礼、讲孝悌,尊先祖、孝父母、和善朋友……三河镇自古学风鼎盛,人杰地灵,人文历史久远,古有岭南才子张丹崖、才女诗人范荑香等在此留下佳话。历史上有宋末帝赵丙被元兵追逼,曾在三河旧寨建造行营,作为驻跸之处,今存有'王子殿’遗碑一块。明朝兵部尚书翁万达墓御葬于此。清初总兵吴六奇在此设营扼守20余年。三河镇的名人众多,其中“兄弟三将军”、“国叔徐统雄”等均被传为佳话。现代名人尤以陈明绍家族“一门九清华”而名声远扬,被当地的村民啧啧称道,传为佳话。
孙中山因其对旧中国民主共和的巨大贡献,被国人尊为“国父”。而与其同时代,有一人与孙中山并肩作战,为支持革命倾尽家产,被时人誉为“国叔”却鲜为世人知晓,他就是广东大埔客家人徐统雄(1886-1947),三河镇汇城村人。家名港宜,原名洞云,结识孙中山后,成为忘年之交,孙中山认为“洞云”有遁世绝俗之意,遂为其改名为统雄。人们都尊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据大埔县志记载:“徐统雄与孙中山先生交情甚笃,成为挚友、忘年交,时人对徐也常以'国叔'称誉。”
徐统雄先生
1886年,徐统雄生于大埔县三河汇城,父亲是新加坡华侨,因家贫,16岁的他辍学赴新加坡随父经商。不久,便独当一面,独立经营发展为"富华"、"强华"、"国华"等7家商贸公司,成为当时海外颇有名气的华人富商。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进行反袁斗争。为加强与南洋侨胞的联络,争取支持,中华革命党在新加坡成立支部,由徐统雄负责。当时,他在新加坡一带根据孙中山指示,协助邓仲元发动华侨为革命募集军饷30万大洋。他为了资助孙中山前后变卖了7间店铺及其资产,捐做革命经费。民国政府成立后,他回到三河坝清末其祖母盖的老祖屋,直到逝世。徐统雄毅然把全部的财产都给了孙中山,却没有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什么。
徐统雄的祖屋德庆楼
1925年,民国政府在广州成立,他应邀回国任广东东路公路处兼韩江治河处处长、潮梅财政视察员。在任期间,他先后在三河坝镇集资于黄贡坝渡口兴建拦水石堤,以保护河岸;在三河坝城内增建避水所数间,以备防洪。随后,他担任广东省侨务委员会委员,为华侨谋福利甚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带领大埔华侨,集巨资兴建了全国第一家“中山纪念堂”(含中山公园)。可见国叔徐统雄品德高尚,清廉正直,展现了客家人爱财有道、大义救国、敢为人先的精神。
客家围龙屋陈氏宗祠
一门九清华的传奇(人物表)
我们专程参观位于三河镇汇城凤翔山麓的陈氏宗祠。这是一座两进四横一围的典型客家围龙屋,四周明山丽水挹注天然灵气,幽静的院落和葱茏的树木让其呈现出浓郁的书香氛围。著名能源环境专家、教授陈明绍就出生在这座宗祠的右横屋内。
大埔县“一门九清华”的传奇故事起源于这座客家围屋,陈明绍教授出生在这座宗祠的右横屋内。他和夫人及子孙三代共10人,除一个孙媳就读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外,其余9人均毕业于清华大学,而且均颇有建树。
著名的能源环境专家——陈明绍先生
陈明绍(1914-2009),出生于大埔县三河镇,早年就读于大埔三河公学、大麻中学、汕头礐石中学,而后考入清华大学;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作为我国著名的能源环境专家,他为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1998年,《人民日报》曾以“集科学家、政治家于一身”的称誉给予他高度评价。
陈明绍于1936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是我国著名的能源环境专家。其夫人陈霭民,是1937年的清华化学系高材生,在北京工业大学任教,2003年病故。陈明绍的儿子陈虎,从清大毕业后曾任北京机械工学院院长、教授,如今已退休。儿媳妇葛德玉也是清大学子,在北京联合大学任教授;女儿陈安毕业于清大,1989年从北京工业大学赴美,后留任美国;女婿李光是清华大学1969届工程数学力学系毕业,后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孙辈更是接过了祖辈的“接力棒”,其长孙陈凡是清大1991届毕业生;其妻宋晔系清大建筑系研究生;小孙子陈鹰,1993年入读清大土木系建筑管理专业。
三河镇梓里村的下火船屋——范汉杰故居
在三河镇梓里村,首先看到的一座楼房是“下火船屋”,它是范汉杰故居。范家三子立志投军,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范汉杰,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日名将。父亲范之准曾倡办梓里公学,是全县首倡者,而范汉杰的母亲则是印尼侨领邓本初的长女。这位生于清朝末年,经历辛亥革命、护法战争、北伐战役和解放战争等多重历史巨变的军事家,留下了令人惊叹的一生经历。其同胞兄弟六人。范汉杰排行第四,与排行第五的范剑江、第六的范作人同为国民党军将军。范汉杰为中将,两个弟弟均是少将。这便是三河镇“兄弟三将军”的故事。
三河的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其地方特色传统节日有祭春、迎神、赛龙舟、冬至节等,传统手工艺有造木船、造型纸褶、打造白铁等,传统风俗有舞狮、表演八音大锣鼓、猜灯谜、放烟火等。其中客家山歌、广东汉乐和广东汉剧最富有地方特色。三河镇每年农历九月十三“三圣公五作大福”。所谓“三圣”据传乃三国时代的刘备、关云长、张飞。公王坛设在大水源村口小溪岸边,香火旺盛,公王庇佑村中百姓老少安康。
龙舟升水仪式
龙舟升水仪式
三河坝位于汀江、梅江、梅潭河三江汇流的韩江源头,在端午节赛龙舟是当地一项有数百年传承历史的民俗活动。据当地村民描述,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早从明代起,每逢端午,三河坝便盛行赛龙舟民俗活动。三河坝的一条龙舟需要22人共同参与,20人负责划龙舟,鼓手、掌舵手各1名。
三河坝端午节赛龙舟
龙舟升水仪式由来已久,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前传统的龙船多数用木头制成,为便于保存龙船,都是放在水底用泥沙覆盖在上面,当地到了农历四月十五,要举行升水仪式的时候,村民们再将上一年端午过后沉入河底的龙船起出,把龙船表面的泥和沙清洗干净,所以叫龙船升水。龙舟升水仪式生动还原了传统龙舟下水的文化习俗,这不仅仅是一个特色民俗活动,还是一场团结宗族、敦亲睦邻、祈求丰收的盛大仪式。
三河古镇,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客家美食文化极为丰富。在三河交汇处富饶的土地和密布河流网盛产出极为丰富的果蔬、家禽和河鲜等物产,为三河悠久的客家美食文化提供了大量的食材基础。三河镇除沿袭传统客家美食小吃制作之外,也创造出独特的本地风味。如今,在三河大街小巷有很多令人垂涎的美食,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品尝。从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下来,在八一路上,也有许多新开的小吃店,可以省过江探店觅食的辛苦。看看下面我推荐的这些美食,有多少你还未曾邂逅?
河鱼煲汤
香炸小杂鱼
三河三江交汇、六面临水、水产丰富,盛产各种鱼虾,鳙、鲢、鲤、鲩、鳅、鳝、鲫、鲶、鳒、鳗、鲣、鳊、龟、鳖、河蚌、螺蛳等样样都有。所以三河镇的河鲜特别出名,其味道特别鲜美,无论是焖、炖、煎、炸、煲汤都十分有特色,用河鱼煲汤,放上新鲜的客家咸菜,其味更是甘甜鲜美无比,令人赞口不绝。另外还有一种用小杂鱼炸的香辣鱼干,香鲜酥韧,是下酒和配菜的好料子,同时也是送礼的佳品,来往旅客都喜欢选购。
紫苏炒田螺
三河田螺与石螺不同,它的特点是壳薄肉厚。与一种叫紫苏的芳香草同炒一镬,便会产生一种香中有辣,辣中带甜的怪味。这一怪味,不但南方人喜欢,连北方人、港澳同胞以及外国朋友都十分喜欢,常常在街头小食档,围着小木桌津津有味地品尝紫苏炒田螺。炒时,还可放上辣椒、葱或蒜、豆豉、盐等调味料品,使其味道更佳。
豆粄
豆粄是三河镇传统客家小吃。它是用上等的茨粉做成包皮,其皮制得很韧,碾得很薄,有透明感,通过皮可以看到果面的豆馅,馅子是用优质的赤豆做原料。制作时,先把赤豆浸透煲烂,然后加入香菇、鱿鱼、肉碎等配料和香料,再用碾好的皮,包成一条条形如元宝状,再放在蒸笼里蒸熟,后放进油桶浸着,桶底用木炭火加热,保持恒温,以达到热、香、肥、清、爽。客家豆粄,一条好吃极了,再来一条解馋,三条管饱!
笋粄
笋粄,也是大埔客家知名小吃。包制外形和豆粄相似。以薯粉作皮,冬笋粒、鱿鱼、虾仁、香菇、豆腐干、五花鲜肉等为馅料,包裹成形似饺子而大于饺子的“笋粄”,猛火蒸熟,涂抹少许香油即可食用,入口爽滑,味道甚佳。
笋粄
笋粄制作包括粄皮和肉馅两部分,粄皮以薯粉为原料,用开水拌和揉搓,配以适量煮熟的芋或甘薯,制成薄度小圆形粄块;肉馅则以半肥瘦猪肉及竹笋(茅竹笋、冬笋为好)为主,分别切碎,再配上虾米、鱿鱼丝、香菇、胡椒粉、盐等。然后用粄皮裹住肉馅,捏稳封口成半月形,放进开水锅中煮至粄块浮起即熟,便可加上佐料食用。
鸭双羹
鸭双羹是三河坝的一道客家甜品小吃,在众多的客家小吃中保留了最有传统味道的一道菜品。在这道菜品里面主要的食材有淀粉、红糖、猪油、生姜和陈皮等多种食材一起烹饪而成。这一道道甜品的外观色泽呈现出黑褐色,外表光亮润泽,吃起来香甜松软,无比可口。
老鼠粄
老鼠粄是一道属于客家著名小吃。因“老鼠”之名不雅,当地人也以粉条两端尖,状似银针,称为银针粉。在三河坝老鼠粄都是现点现做的食品,这样会更加体现出老鼠粄的味道。老鼠粄的外观看起来晶莹剔透,白白亮亮,口感超级顺滑爽口,咸香味满满,上面撒了葱花、肉末,使老鼠粄更加的香味十足,鲜中带甜的味道真的是一绝。
三河坝豆腐干
大埔的豆腐干有两百多年历史,以三河、枫朗最为出名,名播岭南,远销海内外,早在1959年就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优质食品,其特点质坚韧透亮,有弹性,甘咸香鲜,四味俱全,可以下酒,佐菜。现在多配以高温灭菌、真空精美包装,为送礼佳品。
腐竹
凉拌腐竹
大埔腐竹,称腐皮或豆腐皮,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营养成分,起源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人很喜爱的一种传统食品,它营养丰富又可以为人体提供均衡能量的优质豆制品。大埔境内生产的腐竹韧劲好,经煮不烂,有嚼劲,泡发水煮后凉拌,既清爽可口,又营养丰富,也是煲汤的佳选。
五指毛桃
客家人常年住在山区,对山上的一草一木情有独钟,那些草木对人体有药用疗效,也口口相传。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客家药根饮食文化。大埔境内盛产通气藤、牛奶树根、石参根、溪黄草、鸡骨草、五指毛桃、枸杞菜、白花地斩头、大艾草等野生草药,以草药、药根配骨、肉熬汤是大埔客家饮食文化中独特的一笔。草根汤成为客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食,无汤不成席,无汤不下饭成为客家人日常饮食习惯。如今,三河镇的牛奶根排骨汤和艾根鸡汤最受外地游客欢迎。
牛奶根排骨汤
牛奶根来源于野生灌木裂叶榕,是植物的干燥根,因为在采收断开后会有大量牛奶状的汁状物流出,故名为牛奶根。牛奶根性寒,具有收敛止血、清热利湿、润肺止咳等功效。牛奶树根分为白花牛奶树根和红花牛奶树根,生长环境为深山老林,用来煲汤的必须是白花牛奶树根。其性温、味甘、辛。味道甘中带香。适量搭配在猪骨头、猪蹄、鸡鸭肉等食材里长时间熬煮,牛奶树根煲出来的味道带有牛奶味,清香爽口。
艾根鸡汤
艾草根煲鸡汤是客家人的传统滋补汤,它有极好的滋补功效。据说,客家当地女性在坐月子期间必喝艾草煲鸡汤。其实,它不仅非常适合产后虚弱的妇女,对于男性来说,也同样具有滋补、暖胃的作用。这款汤除了滋补功效外,味道也非常吸引人,草木的清香,结合鸡肉的甘醇,喝起来非常舒服暖胃。但是,要做出口感和功效极佳的艾草煲鸡汤,在选材上非常有讲究。客家人制作这道汤所用的艾草并不是鲜艾草,而是要选用农历五月初五之前采摘的艾草,以粗壮的根茎为佳,晒干后才能入料,这样的艾草根才够香味,而清明后的艾草则口感偏苦,不再适合入料。
说明:本系列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中国最美客家古城镇,没有排名顺序,最美也是真诚的形容词而已,希望大家别纠结,因为每一处都是值得大家去探访的美丽家园!
上一期:中国最美的客家古城镇 | 广东大埔的茶阳镇
#茶有道道# 为你分享和传播旅行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最美的客家古城镇# #广东大埔的三河镇# #三河坝#
#最美中国# #最美中国古城镇# #中国乡村##三河古镇#
申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纠错改正。
本文为文旅指南,其初心是分享给大家阅读参考,如引用等有错误请评论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