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5年的《狗十三》:中国式教育,孩子被压制太久会有“内伤”
这部《狗十三》,看完让人有种很压抑的感觉,也瞬间明白了它为什么会被禁。
它道出了中国式教育下,大多数父母内心对孩子的期待:在家中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遵守老师制定的规则,走入社会要遵守社会的规则……
久而久之,孩子在条条框框中长大,变得越来越沉默,不敢轻易打破规则,不敢表达自己。去按照父母的意愿,所谓“正确的”活着。
李玩最感兴趣的是物理,爸爸却因老师说的一句:上英语兴趣小组,有保送高中的名额。强迫李玩将物理小组换成英语小组。
这一次,李玩哭了,她内心极度抗拒爸爸的做法……
爸爸却甩来一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父母往往以价值为主导,孩子以兴趣为主导,当父母与孩子意志相冲突时,父母也总会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强行替孩子做主。
有的孩子,一直都是父母的“牵线木偶”,小到吃饭穿衣,大到高考填志愿,工作婚恋,父母也习惯件件替孩子做主,事事为孩子好。
渐渐孩子会越来越没主见,失去自我,沦为父母的“奴隶”。
李玩第二次哭,是因为心爱的狗狗丢了,李玩发疯一样的寻找。
爷爷因为找狗扭伤了脚,奶奶为了找狗差点走丢了。
这一次爸爸又吼了李玩:不就是一只狗丢么,让全家人跟着你找,也太不懂事了。
我却很理解李玩。
她父母离婚后,分别再婚,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爸爸工作忙,对李玩疏于关心。老人虽然很疼孙女,却也只关心她的“胃”,只把李玩照顾得无微不至。而狗狗则成了李玩唯一的情感寄托。
无疑李玩的情感,再一次被爸爸忽视了。
后来,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用玩具棍子打奶奶,将奶奶的额头打破了。李玩立刻说:弟弟做错了,得跟奶奶道歉。
爸爸却指责李玩:弟弟还小,他懂什么。
李玩一时愣在那里,哑口无言…
她当即明白了,在家中不被偏爱的孩子,永远是那个被要求懂事的孩子。
李玩开始变得沉默,很少再跟爸爸起冲突……
在一次次爸爸的“暴力”压制下,李玩似乎真的变得懂事、听话了。
影片记录了李玩成长的心路历程。
由此,一个中国式教育下的孩子,成长过程的确是很压抑的。
电影往往反映的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有时在现实中,还会更极端。
前不久,三个同学课间,在教室玩扑克牌,班主任小题大做,将三个学生的家长叫到学校里来。
其中一个学生的妈妈,在教室的走廊当众打了儿子两个耳光,还掐了个脖子。
妈妈刚走,这个男孩就跳楼自杀了。
这件事发生后,很多人都在感叹孩子怎么会这么脆弱,稍微挨了骂,就能想到轻生。
但深入思考一下,难道家长就没有责任吗?
也许在那一瞬间,孩子感受到了,极大的羞辱,顿时心如死灰,才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
另外,也说明孩子长期受到父母压制,得不到尊重。
其实,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不断地犯错,更何况是孩子。
非原则性的问题,象征性的教育批评下,而不要以这种方式,当众“羞辱”孩子。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稍微叛逆,这也是孩子在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家长也要适当理解包容。
其实,教育本身的意义是让孩子能更好地成为自己。而非学会一味顺从、听话,永远活在他人制定的规则里,不敢去打破,也不敢表达自己。
有研究表明,自尊水平越高的孩子自律性就越强。自律的孩子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长大后也会更有出息。
孩子的自尊,来源于父母的尊重与信任。因此,家长要与孩子建立基本的相互信任,适当给孩子自主的选择权,相信孩子能够很好地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