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榻上策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庐江郡太守李术袭击扬州刺史严象,将严象杀死。
曹操得知李术杀了严象,心知是孙策借刀杀人,内心十分愤怒,但是要忙于对袁绍作战,暂时又无可奈何,只得不了了之。
庐江人梅乾、雷绪、陈兰等各自聚集数万人,分布于江、淮之间。曹操上表推荐沛国人刘馥担任扬州刺史。
当时扬州属下只有九江郡控制在曹操手中,刘馥单人匹马到合肥这座空城来上任。刘馥在合肥建立州府,招抚梅乾、雷绪等,他们都相继向朝廷进贡。
数年之中,广施恩德,推行教化,来归附的流民数以万计。刘馥广开屯田,大修水利官府与百姓都有积蓄。召集学生兴建学校。又加高城墙、堡垒,积聚守城用的滚木石块,加强作战和防守的准备。
先前孙策派张纮奉献奏章到许昌,担任侍御史。与少府孔融亲近友善。
陈琳著有《武库赋》,张纮读后写信称赞陈琳的文才。陈琳说王朗(字景兴)与张纮及张昭两人相比,是小巫见大巫。
后来,曹操听到孙策的死讯,打算乘孙权等正在办丧事之机,大举讨伐。
侍御史张紘说: “乘人办丧事进行讨伐,是不符合古代道义的,如果不能攻克,便化友为敌,不如利用这个机会厚待他。”
于是曹操上表推荐孙权担任讨虏将军,兼任会稽郡太守。曹操在官渡上书献帝请召华歆至许昌任职。
孙权不想让华歆离开,华歆对孙权说:“您因为能遵奉皇帝之命,这才能与曹公结下友谊,但这份友谊还不牢固。让我去那边为您加深,岂不更好?今天您留我是养一个无用之物,这不是好办法。”
孙权听了很高兴,于是答应送他入京。
听说华歆要进京赴任,他的宾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余人都赶来相送,并赠送了“数百金”的巨额钱物。华歆是来者不拒,暗中却在赠金上作了标记。
临行之日,他把那些全摆出来,对送行者说道:“本来没有拒绝诸位馈赠之心,所以收受的礼品很多。想着我这次是孤零零地单车远行,本来是无罪之身,但怀藏璧玉就有被杀的理由,望宾朋好友为我想一个万全计策。”
众人只好收回原来的赠予,并佩服他高尚的品德。华歆到京师后,被授任为议郎,兼司空军事,后升任尚书,又转升侍中,再代荀彧为尚书令。
曹操想让张紘辅佐孙权,劝导孙权归附朝廷,于是,上表推荐张紘担任会稽郡东部都尉。
张紘来到吴郡,孙权的母亲吴夫人认为孙权年纪尚轻,委托张纮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张紘立即上书答谢。
每当有秘密的计谋,与四方结交,经常由张纮和张昭负责起草。张紘以孙坚击破董卓,扶持汉室的功劳和孙策平定江东,建立大业写了一篇铭记颂扬。
写完后呈给孙权,孙权阅读悲痛伤感,说:“君真了解我家的经历啊。”孙权对群臣大多直接称呼其字,唯独称呼张昭为张公,称张纮为东部,可见孙权对二人的器重。
吴夫人向扬武校尉、会稽人董袭说:“江东能保得住吗?”
董袭说:“江东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孙策将军的恩德留在民间,孙权将军继承基业,大小辟员都拥护他。张昭主持大局。我们这些武将作为爪牙,这正是地利人和之时,万无一失,不必担忧。”
孙权派遣张紘到会稽郡上任,有人认为张紘本是朝廷任命的官员,疑心他的志向不仅在此,但孙权并不因此而介意。
刘晔是鲁肃的好友,写信给他,信中说:“当今天下豪杰蜂起,凭你的资质才干,尤其适宜于当今社会形势。你还是赶快回去接走老母亲,不可滞留东城。”
信中还说:“现今郑宝这个人,在巢湖拥有一万多兵众,占据富饶的地区,庐江郡许多人都前往依附他,何况我们这些人。看他的趋势,还会广聚更多的人众,机不可失,你应该速去那儿。”
鲁肃同意了刘晔的意见,安葬完祖母,返回曲阿,当即整顿行装,欲投奔郑宝。正巧周瑜已经把鲁肃的母亲接到了吴郡,鲁肃去见他,把刘晔的建议和自己的打算都对他说了。
周瑜劝他留下,并引用东汉大将马援的“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的话告诫鲁肃,对于不了解的人不要轻易投奔。
他向鲁肃介绍说,孙权是个很有作为的领袖人物,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注意吸收容纳各方面的人材。追随孙权,将来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鲁肃并不愿意离开江东,听到周瑜的劝告,也就放弃了北行的念头。
周瑜向孙权推荐说:“鲁肃才干出众,应当委以重任,还要多延聘一些他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
孙权立即接见鲁肃,与他交谈,大为赏识。等到宾客都告辞后,单独留下鲁肃,把坐榻合在一处,相对饮酒。
孙权说:“如今汉王室垂危,我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你有什么办法帮助我?”
鲁肃说:“从前,汉高祖刘邦打算尊奉义帝,但并未如愿,是因为项羽从中阻碍。如今的曹操,正象当年的项羽,将军有什么办法去效仿齐桓公、晋文公呢?”
鲁肃说:“我私下推测,汉朝王室已不能复兴,曹操也不能一下就被消灭掉。为将军打算,只有保守江东,以观察天下大局的变化。如果能乘曹操在北方用兵,无暇南顾之机,消灭黄祖,进讨刘表,把长江流域全部控制,这就能建立帝王之业。
孙权说:“如今我尽力经营一方,只是希望辅佐汉王室罢了,你所说的这些我还没有想到。”张昭认为鲁肃不够谦虚,多次非议、诋毁他,说他年少粗疏,不可重用。
但孙权却越发重视鲁肃,赏赐给他财物,使鲁肃的豪富同鲁家当年一样。鲁肃尽力辅佐孙权,每遇大事,他都参赞谋划,且思深虑远,有过人之明。
孙权检查属下的低级将领,将部下兵力较少而能力又差的加以合并。别部司马、汝南人吕蒙听说后,知道部队合并后,自己想有所作为,就更困难了。
于是,他想办法赊来物品,为部下赶制了绛色的服装和绑腿,并加紧操练。孙权检阅时,吕蒙兵马“陈列赫然,兵人练习”。
孙权见后大悦,认为他治军有方。不但没有削减其部,反而增加了他的兵员,部下军容整齐,训练有素,孙权大为夸奖,并加以宠任。
后来功曹络统也劝孙权尊敬贤才,接纳各地士人,勤于征询对自己的意见;在宴会赏赐的日子,个别接见,询问生活起居,以示亲近;鼓励发言,观察他们的能力与志向。孙权都采纳了。
骆统是骆俊的儿子。骆俊曾是汉末陈王刘宠的国相。骆俊文武双全,少年的时候即为郡吏,因为能力出众,先后历任尚书郎、国相等职。
在位期间兢兢业业、业绩突出,深受朝廷和当地百姓的拥戴。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骆俊因为拒绝了袁术索要粮食的请求,被袁术派人给秘密杀害了,当时的骆统只有五岁。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由于生活所迫,骆统的生母改嫁给了骆俊的同僚华歆为妾,八岁的骆统跟随亲族返回了会稽郡的老家生活。
出行当天骆统的母亲前去送行,母子二人依依不舍的相互拜别之后,骆统沉坐车中便面朝前方不再回头,他的母亲在后面痛哭流涕。
当时的仆人提醒骆统:“夫人犹在也。”骆统却说不想增加母亲的思念之痛,所以才不回头看她。返回会稽老家之后,骆统对嫡母非常的恭敬和孝顺。
后来家乡闹饥荒,远近乡邻都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骆统为了帮助他们,就减少了自己的食量并偷偷地把粮食接济给相邻好友,结果把自己的身体搞得羸弱不堪。
骆统有一个的姐姐仁爱有德,早年丧父而又没有孩子,所以经常回娘家走动。
看到骆统的样子心里十分难过,多次问他是什么原因。骆统说:“士大夫们连糟糠都不能吃饱,我哪来心思自己一个人吃饱?”
他的姐姐说:“真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而自己把自己折磨成这个样子。”于是她就将自己的粮食给了骆统,又将此事告知母亲。
骆统的母亲也非常贤惠仁义,知道骆统的做法之后也非常支持他,并帮助骆统一起分施救济,少年骆统也由此在当地逐渐显露了名声。
庐陵太守孙辅恐怕孙权不能保住江东,暗中派人送信给曹操,请他率军南下。
孙辅此举,显然是在给自己留后路,即他担心孙权无法掌控江东,甚至会遭到江东士族的反扑。如果孙权一旦败亡,孙辅自然可以北上投奔曹操了。
那个送信密使报告了孙权。孙权便假装不知道此事,与张昭共同召见孙辅,对孙辅说:“兄弟之间不愉快说出来,为什么要叫外人来呢?”听出孙权的弦外之音后,孙辅否认没有此事。眼见于此,孙权就将孙辅与曹操往来的书信拿给张昭,让张昭拿给孙辅看,孙辅惭愧的无言以对。
于是孙权把孙辅左右的亲信全部处死,分散孙辅的部属,把他迁徒到东部看管起来。曹操上表朝廷,征召华歆为议郎,参议司空府的军务。
庐江郡太守李术不肯服从孙权,而且收容孙权部下的叛徒。孙权写信给李术,向他索要叛逃者。
李术回信说:“有德导致他人来归,无德导致他人叛逃,我不应该再把他们还回去。”
孙权把这些情况报告曹操,说:“扬州刺史严象,是您从前任用的,却被李术杀害。李术肆无忌惮地杀害朝廷官员,应当尽早诛灭。”
信中接着写道:“如今我出兵征讨,李术必定还会花言巧语,向朝廷求救。您身负天下重任,一举一动,都会被全国所注意。请求您告诉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不要再听信李术的话。”
于是孙权进军皖城,围攻李术。李术向曹操求救,曹操不加理睬。皖城粮食耗尽,城中妇女只能吞泥丸来充饥。
于是孙权攻下皖城,放纵士兵屠城,砍下李术的人头示众,把李术的部属二万余人都迁到自己的控制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