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明君简介(上)
中国封建社会已经二千多年,从秦始皇至清废帝溥仪,中国皇帝有四百多位。封建王朝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由王裂土封疆,土地由领主占有,实行劳役赋税。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与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国历代帝王中,有不少明君与仁君,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
1秦始皇(前259-前210)赢姓,名政,秦庄襄王子,秦王朝建立者,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生于赵国邯郸,在此地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即位,前238年处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和尉缭,从前230-前221年起,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统一中央集权的秦朝,采取废除分封制,设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实行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前210年病死于沙丘,享年50岁,史称始皇帝。他的贡献很大,统一六国,修筑长城,北击匈奴,焚书坑儒,废封立郡等功绩,但后人对其评价不一,亦是明君,又有人说他是暴君。
秦始皇
2汉高祖(前256-前195)字季,名邦,西汉开国皇帝,前202-前195年在位,西汉杰出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家。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砀郡长,前208年集合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自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部。前206年进驻霸上,攻占咸阳,秦王子婴向其投降,秦朝灭亡。前202年封汉王,统治巴蜀地区。楚汉战争中,终于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享年62岁。青年时任亭长,秦末参加农民起义。楚汉之争赢得胜利,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即位后豁达大度,从谏如流,本为明君典范,然后又诛杀功臣,贬韩信,将彭越等将领处死,大封诸王,引起后来的七国之乱,并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维持汉匈之间短暂的和平。
汉高祖
3汉文帝(前203-前157)名恒,汉高祖第四子,前196年封代王,汉高祖第四子,前180-前157年在位,西汉皇帝,谥号孝文帝,庙号太宗,葬于霸陵,享年47岁。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联合陈平等人粉碎诸吕势力,迎立其即位,史称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废除肉刑,奠定文景之治的局面。统治朝间,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赋薄政策,使汉朝走向繁荣。
汉文帝
4汉武帝(前156-前87)汉景帝第十子,名彻,西汉皇帝,杰出政治家和战略家。前141-前87年在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攘夷拓土,东并朝鲜,南吞百越,南越尊儒术,同时攘夷拓土,东并朝鲜,南吞百越,南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开创汉武盛世的局面,开辟丝路,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等举措都影响深远后期穷兵黩武,造成了巫蛊之祸,谥号孝武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具有雄才武略,创造了数个第一,制订年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打通丝绸之路,多次击破匈奴等功绩,被后世誉为千古帝王。
汉武帝
5汉宣帝(前91-前49)原名病已,字次卿,西汉皇帝,汉武帝曾孙,太子刘据孙,刘进子,前74-前49年在位。前91年巫蛊之祸后,被收系郡邸狱。前87年遇赦,被祖母史家抚养在民间。前74年刘贺被霍光等所废,迎入宫中,受封阳武侯,即位后改元本始。在位期间,重视贤能,贤臣循吏辈出,反对专任儒术。前72年联合乌孙国大破匈奴,前60年平定西羌叛乱,设立西域都护府。前49年驾崩于未央宫,享年43岁,庙号中宗。被霍光迎立为帝,忍辱负重,实现昭宣中兴的局面。霍光死后,诛灭霍氏全族,任用贤臣,汉朝著名的中兴之主。
汉宣帝
6汉光武帝(前6-57)名秀,字文叔,湖北枣阳人,东汉开国皇帝,25-57年在位。生于陈留郡,天凤间到长安学习《尚书》略通大义。王莽建立新朝,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爆发。22年与其兄刘演在宛城起兵。25年在鄗县登基称帝,改元建武,定都洛阳,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历经12年扫平各方势力,最终统一全国。改革官制,整饬吏治,优待功臣,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开创儒学最盛的时代。41年废郭后,立阴丽华为皇后。57年驾崩于雒阳,葬于原陵,享年63岁,庙号世祖,谥号光武帝。主要功绩是平定王莽,复兴汉朝,兴建太学,提倡儒术,东汉中兴之主。
汉光武帝
7汉明帝(28-75)名庄,初名阳,光武帝第四子,57-88年在位,东汉皇帝。41年进封东海王,43年册立为太子,57年即位,庙号显宗,享年48岁,谥号孝明帝。在位时期,对内提倡儒学,注重刑法,防范贵戚功臣势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命窦固带兵征伐,班超出使西域各国,设置西域都护,将佛教引进中国。统治期间,兴修水利,吏治清明,境内安定,史称明章之治。
汉明帝
8汉章帝(56-88)名炟,汉明帝第五子,75-88年在位,东汉皇帝。60年立为太子,75年即位。统治期间,派班超出使西域,使经济得到很大发展,谥号孝章帝,庙号肃宗,享年33岁。在位时期,注重农桑,减轻赋税,与民休息,东汉贤明君主。
汉章帝
9汉和帝(79-106)名肇,汉章帝第四子,88-105年在位,东汉皇帝。82年立为太子,88年汉章帝崩,即位时由窦太后临朝称制。92年联合宦官扫灭外戚窦氏,使国力达到极盛,时称永元之隆,谥号孝和帝,庙号穆宗,享年27岁。统治时期,诛灭窦氏戚族,开创永元之隆,击溃北匈奴,设置西域都护。
汉和帝
10汉昭烈帝刘备(161-223)字玄德,蜀汉开国皇帝,河北涿州人,221-223年在位。184年组织义军讨黄巾军,后来多次南征北战。208年与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不久,西攻刘璋,占据益州。与曹操交战,攻占汉中地区。后来以为关羽报仇为名,率军攻打孙吴,但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只得接受求和。219年称汉中王,221年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攻打东吴失败后,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善于用人,不但收揽到关羽,张飞,赵云等名将,还得到诸葛亮,庞统等谋士辅佐,建立蜀汉政权。
刘备
11吴大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渐江富春(杭州富阳)人,孙坚子,孙策之弟,东吴建立者,229-252年在位。200年孙策遇刺身亡,继承遗业,成为割据江东的诸侯。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219年派吕蒙袭取荆州,扩张领土。222年被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229年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后迁都建业。在位期间,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剿抚山越,设置郡县,对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252年病逝,享年71岁,葬于蒋陵,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
孙权
12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卞氏所生。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历迁五官中郎将。217年立为魏王世子,220年曹操逝世,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建立魏国。在位期间,制定九品中正制,对内平定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击退鲜卑,和匈奴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226年病逝于洛阳,时年40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葬于首阳陵。所著《典论》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不免有些粗略,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统治期间,曹魏国力强大,版图得以扩大,多次击败羌胡,鲜卑等进攻。在位后期贪图享乐,擅于写诗,与曹操和曹植,并称建安三曹。
曹丕
13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南温县人,西晋开国皇帝,265~290年在位,司马昭嫡长子。初封北平亭侯,260年迎立曹奂为帝,拜抚军大将军,封晋国世子。265年拜相国,袭封晋王,逼迫魏元帝禅位,建立晋朝,建都洛阳。统治时期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颁行户调式,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279年发动灭吴之战,实现全国统一。统治后期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造成了八王之乱隐患。290年5月病逝,时年55岁,谥号武帝,庙号世祖。
晋武帝
14晋明帝司马绍(299-325)字道几,河南温县人,东晋王朝第二位皇帝,322~325年在位,晋元帝司长子。性情孝顺,在位期间,制衡权臣世家,推动南方社会安定发展。324年平定王敦叛乱,重用丞相王导,保持与士族联姻关系,稳定东晋王朝局势。325年病逝,终年27岁,谥号明帝,庙号肃宗。
15宋武帝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江苏彭城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南北朝时期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自幼家贫,初为北府军将领,在孙恩之乱中展现军事才能。先后击败桓玄,孙恩等人,恢复东晋政权,获得极高名望。417年灭亡后秦,420年废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定都建康,国号宋。执政期间,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对汉文化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开创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奠定基础。422年病逝,享年60岁,庙号高祖,谥号武帝,葬于初宁陵。
宋武帝
16宋文帝刘义隆(407-453)字车儿,南朝宋皇帝,424~453年在位,宋武帝第三子,宋少帝之弟,母胡道安。初封宜都王,历任前将军镇西将军等职,424年即位,年号元嘉。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清理户籍,实行劝学,兴农等措施,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繁荣,史称元嘉之治。453年为太子刘劭所弑,时年47岁,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
宋文帝
17齐武帝萧赜(440-493)字宣远,小名龙儿,江苏常州人,南齐皇帝,齐高帝长子,母昭皇后,482-493年在位。479年立为皇太子,482年即位,年号永明。490年恢复升明时期户籍所载的原状,与北魏互市,边境安定,推动了江南经济发展。493年病逝,享年54岁,庙号世祖,谥号武。在位时期,崇尚节俭,关心百姓疾苦,兴办学校,不行奢靡之事,延续推行检籍政策。
18梁武帝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字练儿,江苏丹阳人,南梁开国皇帝,502-549年在位,父萧顺之。南齐时以门荫入仕,齐明帝时任雍州刺史,参与抵御北魏入侵。500年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拥戴萧宝融称帝,次年攻陷建康。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统治初期,采取更换异己,任用亲信,宽待宗室,军事上抵御北魏南侵,在钟离之战取胜,后来发动北伐,但战果不大。在位后期,怠于政事,548年侯景之乱爆发,次年被囚死于台城,享年86岁,谥号武帝,庙号高祖。
梁武帝
19陈武帝陈霸先(503-559)字兴国,小字法生,浙江长兴人,南陈开国皇帝,557-559年在位。初受萧映赏识,历任广州府中直兵参军,西江督护,高要太守等职。544年广州兵乱,萧映被围,率兵解围,受梁武帝瞩目。次年任交州司马,前往交州讨伐李贲等人。548年侯景之乱,率军支援。552年在建康摧毁侯景势力,镇守京口。554年梁元帝被西魏所杀,与王僧辩迎萧方智至建康,准备称帝。次年北齐派兵南向,护送萧渊明即位。9月在京口举兵,杀死王僧辩,把萧渊明赶下台,萧方智即位,总摄梁朝军国大事。557年受梁禅称帝,559年去世,享年57岁,谥号武帝,庙号高祖。宽政廉平,怀柔攻心,军事上抵御外族入侵和压迫,经济发展非常繁荣。
陈武帝
20前秦宣昭帝苻坚(338-385)字永固,小名坚头,甘肃秦安人,氐族,前秦君主,357~385年在位,苻洪孙,苻雄子。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接着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统一北方,并攻占蜀地,与东晋政权对峙。383年发动淝水之战,意图消灭东晋,最终败给东晋谢玄,导致前秦陷入混乱,各民族纷纷独立。385年被后秦主姚苌所害,死前面不改色,姚苌迫其交出传国玉玺,后被姚苌缢死于新平寺,终年48岁,谥号宣昭帝,壮烈天王,庙号世祖。
21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字佛狸伐,山西大同人,鲜卑族,南北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北魏皇帝,拓跋嗣长子。423年登基,年号始光。在位时期,攻灭胡夏,北燕及北凉,征伐山胡,降伏鄯善,龟兹等西域诸国,驱逐吐谷浑,攻取河南重镇,统一北方。向北远逐柔然,知人善任,赏罚分明。452年为中常侍宗爱所弑,时年45岁,谥号太武帝,庙号世祖。
北魏太武帝
22北魏孝文帝元宏(467-499)原姓拓跋,改名元宏,献文帝长子,北魏杰出政治家与改革家。5岁即位,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495年迁都洛阳,后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和服饰。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贵族和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制度,并制定官制朝仪。进行政冶改革,对各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499年病逝,谥号孝文帝,庙号高祖,时年33岁,葬于长陵。
23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字祢罗突,武乡郡(陕西大荔)人,宇文泰第四子,孝明帝异母弟。北周皇帝,560-578年在位。12岁封辅城郡公,557年拜大将军,出镇同州。559年任大司空,封鲁国公。性果决,颇有智谋,能断大事,560年在宇文护拥立下即位。572年诛杀权相宇文护,独掌朝政。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均田制,改进和发展府兵制度,将府兵指挥权收回,并招募均田户农民充当府兵,扩大兵源。576年领兵攻北齐,次年率军围邺,俘虏北齐后主父子,北齐灭亡。在位期间,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政治清明,国势强盛。578年5月率军讨伐突厥,突然驾崩,享年36岁,谥号武帝,庙号高祖。
北周武帝
24隋文帝杨坚(541-604)小名那罗延,陕西华阴人,隋朝开国皇帝,581-604年在位,父杨忠。初封随国公,宣帝继位,任上柱国,大司马。581年迫使北周静帝禅让,建立隋朝,改元开皇。589年灭掉陈国,统一全国。在位期间,政治上废除六官制,依照旧例,基本确立三省六部制。减轻赋税,推行均田制,对边疆民族采取招安与防御策略,开创了开皇之治。政绩卓著,晚期逐渐多疑,废黜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604年七月病逝,终年64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
隋文帝
25唐高祖李渊(566-635)字叔德,甘肃天水人,唐国公李昞子,唐朝开国皇帝,618-626年在位。7岁袭封唐国公,深得隋文帝垂爱,起家千牛备身,历任谯州,陇州,岐州刺史。613年迁卫尉少卿,隋炀帝东征高句丽时,负责督运粮草。615年率兵击破毋端儿起义军,次年率兵抵御突厥,屡传大捷。617年调任太原留守,杀死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于晋阳。率兵南下,攻取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年号义宁,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618年逼隋恭帝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年号武德。不久,令秦王李世民统兵,击败陇西李轨,消灭薛举父子,击退刘武周和宋金刚。621年擒获窦建德,迫降洛阳王世充,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及割据势力。626年6月玄武门之变后,册立李世民为太子,退居大安宫,自称太上皇。635年病逝,享年70岁,庙号高祖,谥号太武帝。
唐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