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概念与区别:远大理想照耀下的社会主义现实
题引
恩格斯于1847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以问答方式具体解释了共产主义。马克思在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但马克思没有完整系统地论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列宁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建设阶段称为“社会主义”。此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讨论和归纳。
本文简要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经典论述,然后对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区别进行了归纳和探讨,最后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原理》明确指出,共产主义者的主要要求是废除私有制。由此可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核心是建立全民所有制。
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逻辑在于:“大工业造成一种绝对必需的局面,那就是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组织,在这个新的社会组织里,工业生产将不是由相互竞争的厂主来领导,而是由整个社会按照确定的计划和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来领导。”由此归纳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注:双引号的内容是原著的原文,下同。)
关于废除私有制后的主要结果,《原理》的设想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传统的“天下大同”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理》毕竟写成于176年前,应抓住其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而不是纠结于其对具体措施和路径的设想和描述。这么说是必要的,因为历史的演进偏离了《原理》所设想的路径。
《原理》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独立建立了全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证明《原理》的设想是错误的。而跨国的共产国际运动(包括马克思领导的第一国际,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都以失败告终。
《原理》认为,共产主义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且按照《原理》的阐述,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也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所有苏联和新中国均按照经典理论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全面计划经济体制失败后做出的重大调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家与雇佣劳动的对立必然存在,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也没有消失。
不过,《原理》否定了废除私有制可以一蹴而就的想法。《原理》指出,“很可能就要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这才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论断。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首次出版于1880年。在该书中,恩格斯简要阐述了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质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正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在“按劳分配”机制下,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在收益和财富分配方面必然处于不利或不公平的地位。因此马克思说,“这个平等的权利总还是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¾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共产主义的必然过渡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就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专政思想:“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在1850年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进一步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的必然过渡阶段。
马克思领导的第一国际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工人阶级政权。但在其宏伟巨著《资本论》中又强调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然而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仍然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阶段。
那时的资本主义还远远达不到高度发展。因为: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息技术革命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上了新的高度。
列宁《国家与革命》
在1918年出版的《国家与革命》中,列宁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定名为“社会主义社会”。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方面取消了资产阶级权利,但在消费品分配方面,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一原则是对资产阶级按资分配、劳而不获的剥削制度的彻底否定,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列宁认为,“资产阶级权利”在社会各个成员间分配产品和分配劳动方面,依然起着调节者和决定者的作用,需要它迫使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按照社会的劳动分工,完成一定量的劳动,然后才能领取一定量的报酬,归根结底是因为还不具备“不需要任何权利的经济前提”。
列宁分析了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在经济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但是,共产主义是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列宁指出,“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作为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与作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主要有以下区别:
1. 共产主义已消灭了阶级差别,消灭了剥削和压迫,而社会主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仍存在阶级差别,存在着剥削。
2. 共产主义的物质足够丰富,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而社会主义仍存在未满足的需求,实行“按劳分配”。
3. 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们都是高智力、高素质和高觉悟,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异,劳动是谋生手段。
上述三点或其类似的观点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而以下几点是本文的归纳和理解:
4. 共产主义消灭了国家,即全世界都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天下大同”,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形态依然存在。也就是说,只可能有经济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存在共产主义国家的说法。
5. 共产主义社会实行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和劳动剩余均为全民共有,而社会主义社会还只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具体比重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6. 共产主义社会拥有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充分的数据信息,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资源按计划配置和调节,而在社会主义社会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并存。计划或市场的具体比重不是判断社会主义的标准,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7. 在共产主义社会,企业的形态也将消亡,这与全面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致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非国有企业并存。虽然国有企业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防等重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国有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具体比重不是判断社会主义的标准,且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需要很多代人的不懈奋斗
在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差别、没有剥削、没有国家差别。从现在的社会现实来看,这太过遥远。但“天下大同”不正是中国人两千年来的不懈追求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共产党人作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从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到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开拓创新、甘于奉献,需要带领人们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
远大理想照耀下的社会主义现实
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解放战争,创造了在资本主义很不发达的落后国家率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实践。
然而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喜悦,以及对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憧憬,让理性的分析渐行渐远。
理想真的远大,道路真的曲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苦难和混乱,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让共产党人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幻想”中清醒过来,开始正视和反思远大理想照耀下的社会主义现实。我们在1981年首次承认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继1987年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后,1993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思想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实践,很清楚地表明,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但经典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看似中国的实践不符合经典理论。本文的解释是:所谓的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其实质是实现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不是实现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的唯一路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学习和借鉴、消化和吸收资本主义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先进体制,也完全有可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
现在我们可以很自信地说,这里所说的“先进体制”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真正做到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是作为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要更好发挥主导作用。
【文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分析,从我看到的相关文章来看,要么太过于政治化,要么太过于务虚,说服力都很不够。本文认为,这些文章对以上两个关键点的经济分析还很不够。本系列的后续文章将继续关注这两个关键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刍议-来自草根的观点》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