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幅中国名画(一)
100幅中国名画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
是世界宝贵文化遗产
No.1
《人物龙凤帛画》
佚名
(战国)
湖南博物院

该画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描绘了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的情景。画面中阔袖长裙的中年妇女侧身而立双手合十在祈祷。妇人头顶有一只腾空飞舞的凤,左侧是一条升腾的龙。《人物龙凤帛画》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帛画。
No.2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佚名
(西汉)
湖南博物院

该画出土于长沙马王堆1汉墓,帛画为T字形,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全长205厘米。自上而下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景象,涉及代表祥瑞的6条龙、3只虎、3只鹿、1只凤和1个仙人图案。
No.3
《女史箴图》·局部
顾恺之
(东晋)
英国大英博物馆

原作已佚,现为唐代摹本,原有12段,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描绘了女范事迹,有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有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等。
No.4
《洛神赋图》·局部
顾恺之
(东晋)
北京故宫博物院
辽宁省博物馆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原作已佚,现为宋代四件摹本,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洛神赋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
No.5
《职贡图》·局部
萧绎
(南梁)
中国国家博物馆

原作已失,现存宋人摹本,原作朝贡人物不少于25国,现仅存12国画像。自右至左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白题及末国使者,每位使者身后的题记叙述其国名、人文风情、与梁的关系及朝贡情况。《职贡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职贡图。
No.6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佚名
(南朝)
南京博物院

该砖画出土于南京西善桥的一座南朝帝王级大墓。《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由200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一幅为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另幅为向秀、刘伶、阮咸与荣启期4 人。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姿态各异,个性突出,描绘了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形态。
No.7
《鹿王本生图》
佚名
(北魏)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

描绘了释迦牟尼前生为一只九色鹿王,救了一位落水将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画面为鹿王向国王倾诉溺水人背信弃义的场面,人物优美夸张,色彩浓丽,在土红色调中杂以蓝、绿、黑、白、赭诸色,具有和谐热烈之效果。
No.8
《西方净土变》
佚名
(唐)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

《西方净土变》根据《阿弥陀佛经》所画,又名《阿弥陀经变》。描绘了阿弥陀西方净土世界,构图宏大严谨,以对称为基本结构,在视觉上突出了主尊佛——阿弥陀佛,左右为诸菩萨弟子,前有供养菩萨、伎乐舞蹈等。
No.9
《维摩诘经变》
佚名
(唐)
敦煌莫高窟第103窟

描绘了维摩诘原是得道菩萨转世为辩才居士。一天,佛派大菩萨文殊师利前往问疾,维摩诘遂与文殊展开辩论。诸菩萨弟子、帝释、天王及国王大臣等观看。由于维摩诘能言善辩、聪慧过人,具大神力而折服了文殊师利。
No.10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佚名
(唐)
敦煌莫高窟第156窟

公元863 年,唐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率汉蕃兵7千余人攻克凉州,重新打通吐蕃通往长安的通道。为纪念张议潮的功绩,其侄张淮开窟绘制了《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了张议潮统军出行抗击吐蕃,收复河西的雄壮气势。
No.11
《游春图》
展子虔
(隋)
北京故宫博物院

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绽开,绿草如茵。 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字。《游春图》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画卷。
No.12
《历代帝王图》·局部
阎立本
(唐)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原作已失,现存后人摹本。描绘了前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等13帝与侍共46人。
No.13
《步辇图》
阎立本
(隋)
北京故宫博物院

原作已失,现存宋人摹本。公元640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该画是汉藏民族友谊的历史见证。
No.14
《虢国夫人游春图》
张萱
(唐)
辽宁省博物馆

原作已失,现存宋人摹本(金章宗完颜璟错判题为宋徽宗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公元752年,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场景。
No.15
《捣练图》
张萱
(唐)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捣练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长卷式的画面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
No.16
《簪花仕女图》
周昉
(唐)
辽宁省博物馆

画中描绘了六位(仕女五人,女侍一人)贵族妇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体现出贵族仕女养尊处优、无所事事、游戏于花蝶鹤犬之间的生活情态。两只小狗、一只白鹤、一株辛黄花使原本显得孤立的人物产生了左右呼应、前后联系的关系。
No.17
《高逸图》
孙位
(唐)
上海博物馆

描绘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故事,现存《高逸图》为《竹林七贤图》残卷,图中只剩四贤。四个士大夫分别坐于华丽的毡毯上,每人身旁有小童侍候。画名为宋徽宗赵佶所题。
No.18
《江帆楼阁图》
李思训
(唐)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描绘了春天游人踏春的景象,以俯瞰的角度,将山、树、江水和游人融汇一处,江上泛舟、山中树木茂盛,游人穿梭其中。远景江水荡漾,几叶扁舟凌驾于万顷茫然之上,近景中江岸错落有致,桃、松、竹等树木郁郁葱葱,楼阁庭院在山石树木间若现。坡岸两人正临水驻足;另见四人沿山小路而来。
No.19
《明皇幸蜀图》
李昭道
(唐)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描绘了唐玄宗避难入蜀的历史题材。巧妙地将负管行李的侍从安排在画幅中心,将正要过桥的明皇及他的嫔妃、随从压缩在画幅右角。没直接描绘帝王一行在蜀道上艰难跋涉,而表现了山涧春日风光,回避了当时明皇所面临的严酷现实。
No.20
《辋川图》
王维
(唐)
美国西雅图美术馆日本圣福寺

原作已失,现存后人摹本。《辋川图》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候在清源寺壁上所作的单幅画。唐武宗年间灭佛,寺毁画灭。辋川,位于西安东南蓝田县境内,《新唐书·文艺中·王维传》对其有记载: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游、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No.21
《照夜白图》
韩斡
(唐)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喜爱的坐骑“照夜白”的形象,图中“照夜白”系一木桩上,昂首嘶鸣,四蹄腾骧,似欲挣脱缰索。《照夜白图》不仅画出马的膘肥肌健外形,更着力表现其桀骜不驯雄骏神采。
No.22
《五牛图》
韩滉
(唐)
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相传为韩滉在出游时目睹田间耕牛图景所画。描绘了五头牛从右至左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荆棵蹭痒,一翘首前仰缓步前行,一纵峙而鸣,一回首舐舌,一络首而立。《五牛图》是现存最早的纸本中国画。
No.23
《天王送子图》
吴道子
(唐)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送子天王图》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分三部分:第一段描绘一位天神端坐中间,两旁是手执笏板的文臣、捧着砚台的仙女,及仗剑围蛇的武将力士面对一条由二神降伏的巨龙。第二段描绘一个踞坐在石头之上的四臂披发尊神,身后烈焰腾腾。神像形貌诡异,颇具气势,左右两边是手捧瓶炉法器的天女神人。第三段即《释迦牟尼降生图》,描绘印度净饭王之子出生的故事。
No.24
《重屏会棋图》
周文矩
(五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

原作已失,现存后人摹本。《重屏会棋图》描绘了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会棋的情景。几个人物的情态刻画细腻准确、富有个性。用线细劲曲折,略带顿挫,即“战笔”法。整幅作品构思奇巧,画中有画,能以纵深感增添画面的情趣。
No.25
《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
(五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

原作已失,现存宋人摹本。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韩熙载夜宴图》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
No.26
《十六罗汉图》·之一
贯休
(五代)
日本京都高台寺

原作已失,现存宋人摹本。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弟子,佛经上说他们受佛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而济度众生。贯休笔下的罗汉,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即“胡貌梵相”。
No.27
《珍禽图》
黄筌
(五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

描绘了鹡鸰、麻雀、鸠、龟、昆虫等动物共二十四只,排列无序,每个动物都刻画得十分精确、细微。《写生珍禽图》左下方字款署“付子居宝习”,是黄筌画给儿子黄居宝作的习画范本。
No.28
《匡庐图》
荆浩
(五代)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描绘了庐山及附近景色。构图结合高远、平远二法,发挥了水墨画长处,如荆浩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匡庐图》右上有宋高宗所书“荆浩真迹神品”六字。
No.29
《关山行旅图》
关仝
(五代)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描绘了北方关陕一带的山水景致。 一条由左向右斜的河流分割画面,右边一巨峰,突兀高耸,群山叠嶂起伏,有寺庙隐现;左边近处作茅屋野店,并有行旅之人,或步行,或骑驴,沿山路向下。
No.30
《夏山图》
董源
(五代)
上海博物馆

描绘了江南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林木繁茂的夏日景致。山峦起伏连绵,水面空阔回转;一道道沙川和坡丘在水上和岸边延伸推展,两人泛舟水上;岸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牛羊吃草,农人劳作。董源被尊为江南画派的鼻祖。
No.31
《秋山问道图》
巨然
(五代)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秋山问道图》是秋景山水画,以立幅构图画重重叠起的山峦,下部清澈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山中,山坳处茅舍数间,屋中有二人对坐,境界清幽。975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南唐,南唐翰林图画院解体,画家巨然被迫到京师为僧。
No.32
《山鹧棘雀图》
黄居寀
(北宋)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山鹧棘雀图》描绘了晚秋时节的溪边小景。近景的溪边几块石头显得突出,整个景色显得荒寒萧疏,飞鸣、栖息于荆刺丛上的几只雀鸟,增添了生机和活跃的气氛。
No.33
《双喜图》
崔白
(北宋)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双喜图》描绘了深秋时节,寒风萧瑟,枯木衰草,落叶凋零,呈现出一派秋风肃杀的冷峭凄凉景象。画面中两只灰喜鹊之间,灰喜鹊与野兔之间,鸟、兽与自然环境之间,刻画的生动自然,情景交融,表现它们之间相互呼应的关系。
No.34
《读碑窠石图》
李成
(北宋)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描绘了冬日田野上,一位骑骡的老人正停驻在一座古碑前观看碑文,近处陂陀上 生长着木叶尽脱的寒树。李成本为唐代宗室寄身于宋朝,空怀才情而无处施展。《读碑窠石图》的寒林、独碑、旷野、寂石恰足李成寂寥内心的写照。
No.35
《溪山行旅图》
范宽
(北宋)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描绘了典型的北国景色,山顶丛林茂盛,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直,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溪山行旅图》被称为“宋代绘画第一神品”。
No.36
《早春图》
郭熙
(北宋)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描绘了初春瑞雪退去,大地苏醒,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山中景象。1072年,宋神宗大力扶植王安石变法,《早春图》不仅表现大自然的早春,也体现了变法的早春,是宋朝的早春之梦。
No.37
《溪山楼观图》
燕文贵
(北宋)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描绘了在险峻的峰峦之中,显现出雄伟壮观的楼观殿宇,山崖下水榭回廊与水波浩渺的江面互相映衬。《溪山楼观图》是北宋初全景式山水的典型,燕文贵山水被称“燕家景致”。
No.38
《五马图》
李公麟
(北宋)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描绘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每匹马后有宋黄庭坚题字,谓马之年龄、进贡时间、马名、收于何厩等。五匹马名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五位奚官则前三人为西域装,后两人为汉装。
No.39
《秋庭戏婴图》
苏汉臣
(北宋)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描绘了在秋天的一富家庭院里,姐弟俩正围着螺钿漆墩玩着自制的小玩具的情景。弟弟全神贯注,衣领滑下了肩,显示出他顽皮、好动的性格;姐姐耐心地照看着弟弟,性情沉静温和。他们身后另一张螺钿漆墩上,杂乱地摆放着其他玩具。
No.40
《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择端
(北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
No.41
《墨竹图》
文同
(北宋)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倒垂竹枝为主体,竹叶和竹枝从左上方垂下,出枝微曲取横空之势,着叶不多,但疏密有致,其茎多新枝,竿、节、枝、叶均以水墨单色一笔画出,生趣蓬勃。宋代文人以竹言志、寄情,《墨竹图》是文同为宣泄情感和抒发胸怀而作。
No.42
《枯木怪石图》
苏轼
(北宋)
私人收藏

描绘了一株枯木状如鹿角,一具怪石形如蜗牛,怪石后伸出星点矮竹。《枯木怪石图》是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亲往萧县圣泉寺所创作。2018年11月26日,佳士得香港秋季拍卖中,该画以4.636亿港元成交。
No.43
《芙蓉锦鸡图》
赵佶
(北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绘有芙蓉、锦鸡、蝴蝶、菊花,画中一枝芙蓉从左侧伸出,花枝上栖一只锦鸡,右上角两只彩蝶追逐嬉戏,左下角一丛秋菊迎风而舞。整幅画层次分明,疏密相间,充满秋色中盎然的生机。《芙蓉锦鸡图》是迄今最早的鸟类杂交记录。
No.44
《四梅花图》
杨无咎
(南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中四枝梅花分别表现其含苞待放、春梅初发、梅花盛开、纷谢凋零四个阶段,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梅花生长开放的全过程。该画是六十八岁杨无咎应范端伯的要求于1165年七夕前一日所作。
No.45
《货郎图》
李嵩
(南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美国堪萨斯州阿肯博物馆的尼尔逊美术馆
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描绘了老货郎挑担将至村头,众多妇女儿童争购围观的热闹场面,表现了南宋时钱塘一带的风土人情。挑满玩具百货杂物的货郎受到了乡村孩子、母亲的欢迎,展示了乡村货郎的真实形象。
No.46
《采薇图》
李唐
(南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描绘了商末孤竹国君长子伯夷与三子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饿死的故事。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荫,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之余,休息对话。画中正坐人即为伯夷,他面带忧愤,目光炯炯,注视着叔齐。
No.47
《潇湘奇观图》·局部
米友仁
(南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潇湘奇观图》之景并不是湘江山水的再现,是米友仁50岁那年借居住的镇江景致忆念梦里潇湘,有着自我心胸的抒写,尤其抒发了他对国家危亡、异族入侵所带来的忧伤,以及仕宦生涯中的贬谪流放、盛衰浮沉之感。
No.48
《泼墨仙人图》
梁楷
(南宋)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描绘了一位袒胸露怀的“仙人”,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行走于云雾中,眉、眼、鼻、嘴拥成一团,下巴胡子邋遢,透出傲骨的仙气。《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泼墨写意人物画。
No.49
《太白行吟图》
梁楷
(南宋)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描绘了李白的形象。李白,唐代诗人,博学广览,于天宅年间初供翰林,但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年余即离长安,常常以饮酒赋诗,以发泄笑傲王侯、愤世嫉俗的牢骚情绪。《李白吟行图》是作者借李白的形象抒发胸臆。
No.50
《四景山水图》
刘松年
(南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描绘了南宋杭州西湖贵族庭园别墅的春、夏、秋、冬四时景象,画面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结合界画技法,精心勾描庭院台榭。《四景山水图》全卷书风精巧,彩绘清润,笔墨苍逸劲健。
来源:美编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