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书香陕西蓝田吕氏兄弟,"一门四进士"的美名天下扬
"蓝田四吕"是指活跃于北宋时期的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兄弟四人。吕大防官至宰相,主持元祐政坛八年,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则先后从学于张载、二程,与关学、洛学都有密切的关系。四吕的著述宏富,在经学、史学、金石学、地理学、文学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部分著作还有开创之功,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文化学术都有重要影响。
吕大防(1027年—1097年),字微仲,京兆府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其先祖为汲郡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 ,任冯翊主簿、永寿县令,县无井,饮水困难,大防将泉水引入县,县民名之曰“吕公泉”。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监察御史里行。因参与濮议而被贬黜。哲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发遣开封府。元祐元年(1086年),升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省侍郎,封汲郡公。哲宗时,以元祐党争,知随州,贬秘书监。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舒州团练副使,循州(今惠州市)安置,至虔州信丰(今江西信丰县)病卒,追谥为正愍,追赠太师、宣国公。著有文录二十卷,文录掇遗一卷,《文献通考》并传于世。工书法,传世墨迹有《示问帖》。
轶事典故
苏轼一次去拜访好友吕大防,恰逢吕大防午睡,苏轼就在客厅里等。但吕大防特能睡,苏轼一下子等了两个时辰,不禁大怒,决定要拿吕大防出出气。终于吕大防起床了,慢吞吞地接待苏东坡。苏轼说:"刚才趁你午睡,我在你客厅转了转,你客厅里的摆设虽然都很不错,但都不如一只有三对眼睛的乌龟。"吕大防知道苏轼要调侃他,但不知会从哪调侃起,支吾着说:"哪里有三对眼睛的乌龟?"苏轼说:"唐中宗时,有大臣进献乌龟给他,唐中宗就问乌龟若有三对眼睛会有什么好处?大臣回答说,乌龟若有三对眼睛,自然就用三对眼睛睡觉,睡觉的时间自然就比普通乌龟多三倍。"
吕大忠
吕大忠:(1020年—1066年),字进伯,其先祖为汲郡人(今河南汲县),因祖父吕通葬于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遂家定居蓝田。吕大忠祖父吕通,曾任太常博士。父吕蕡,曾任比部郎中。皇祐(1049~1054)年间考中进士,任华阴县尉、晋城县令。熙宁中出任陕西转运副使,受命提举永兴军路(今西安市)义勇军,后又改为秘书丞,检校枢密院使,兵房文字。吕大忠著有《前议论》、《辋川集》、《奏议》等。
吕大钧
吕大钧:(1029—1080),字和叔,吕大忠二弟,他从小就胆识过人,文才兼备。北宋嘉佑二年(1059)中进士,被授予秦州(今甘肃天水)司里参军,后任延州(今陕西延安)监折博务、三原知县、后供(今福建福州)知县等职。与大防及弟大临首创《吕氏乡约》,提出“德业相励,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著作有《四书注》、《诚德集》等。
吕大临
吕大临:(约1042—1090),字与叔,号芸阁。吕大临时我国考古研究第一人。他先后担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掌管典籍的校勘、刊印和发布。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精通《六经》,尤其精通《三礼》。南宋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吕大临的学术成就高于当时与他并称的诸家,程颢称赞其学问是“深潜缜密”。
乔村,坐落于三里镇,距县城6公里,距西安市40公里交通条件便利。乡村南北平坦,东西沟壑并存,境内有东风水库一座,周边的生态环境优美。蓝田四吕曾经定居于乔村,因此,乔村也被誉为蓝田四吕的故居。
据《宋史》记载,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蓝田县儒家士大夫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吕大忠制订和实施了《吕氏乡约》,鼓励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从《吕氏乡约》的主导倾向看,它是儒家伦理的落地之举,也是修齐治平的践行方案,在民间自治组织的构建上具有开创意义。乡约的内容涉及乡村的日常生活、文化认同、生产秩序等多个方面,《吕氏乡约》逐渐成为乡村文化认同的载体,影响着人们在乡村治理模式等方面的认知。
1175年,朱熹修订了《吕氏乡约》,他延续了原约的基本框架,修改了其中涉及礼仪的部分,使得《吕氏乡约》付诸实践。近来年,《吕氏乡约》还被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家,金安国(1478—1543)曾将其译成《吕氏乡约谚解》,如今,朝鲜流行的有关乡约制度的书籍达2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