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殇,隋朝第二位皇帝为何谥号为"炀"始末
导语:作为历史上第二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隋朝至文帝"开皇之治"后不仅没有盛世气象,反而迅速走向了覆灭。亡国之主隋炀帝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从晋王到太子再到皇帝,最后被臣子弑杀身亡。历史上记载的隋炀帝幼年少时风姿优越、聪慧机敏,颇有明主之相,然后即位后大肆征伐、穷奢极欲、滥用民力,最后成为了臭名昭著的昏庸帝王。纵观隋炀帝的一生,从帝王到阶下囚,甚至死后不能依照文帝一样以帝制入葬,而是先后两经迁葬,最终落得个尸骨无存的结局。隋炀帝墓是隋唐时期帝王陵墓的典型,同时也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例,和文帝陵和唐帝陵相比,显得不够气派;和隋唐贵族墓相比,似乎又具有一些帝王气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隋炀帝的墓这种矛盾的建筑呢?隋炀帝之称又是何人所定?
一、隋炀帝与隋炀帝墓
1.杨广其人与炀帝之名
隋炀帝为隋文帝杨坚和孤独皇后之子,因其年幼,所以最开始并未被立为皇太子。依据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太子是当时的皇长子杨勇。炀帝其人善于伪装、与其妻萧皇后颇工于心计,很快便获得了独孤皇后和文帝的信任,最终被立为太子。自公元569年到公元618年,杨广历经晋王、皇太子和皇帝,四年的太子生涯和十四年的皇帝生涯却未能给杨广带来好的结局,甚至也未能与前朝的昭明太子和后世的懿德太子、章怀太子一样,有个好的谥号。
隋文帝杨坚
我们都知道,自周代开始,古代皇帝去世后往往由先王主持,朝臣共同为先王拟定一个称号。谥号制度产生于西周时期,在秦代为秦始皇废除,在汉代又恢复谥号。隋炀帝去世之后,隋朝不久就灭亡了,他的谥号是由谁来上的呢?早在西周时期,当时就有生称和死称的说法,生称是天子在位时世人对其的尊称;死称则是死后由臣子共同拟定的谥号,也是最常见的谥号。炀帝去世突然,首先由杨广之孙杨侗尊为明皇帝,庙号世祖,这样的尊号和庙号显然带有明显的美称和褒扬意味。
独孤皇后与文帝影视形象
唐朝建立以后,首先就是对于前朝隋帝的谥号进行议定,群臣认为杨广好色而昏淫,与明为称号显然不合理。经过唐帝和群臣几次议定,最终确定了"炀"为末期的谥号。何为"炀"?谥号之制有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在唐人眼中,要通过抹黑前朝皇帝来标榜自己的正统性和顺应天命。隋炀帝一生爱好穷兵黩武、横征暴敛,在他统治期间民不聊生、全国户数锐减。以"炀"为称,既符合了唐人"黑化"前者的目的,显示自己是顺应天命的仁义之师,又能够显示出自己的继位的合理合法。
2.隋炀帝陵的建成
历史上关于隋炀帝陵的记载较为简省,"上崩于温室,时年五十。萧后令宫人撤床箦为棺以埋之。"而后被臣子宇文化及挖掘出来暴尸,右将军又重新奉灵,而后"葬吴公台下",唐代平定南方以后又将隋炀帝迁出,"改葬雷塘"。根据考证,吴公台和雷塘都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也就是说,炀帝陵二次和三次归葬的地点其实相差不大。既然地点相差不大,那么为何,唐人还要重新归葬炀帝呢?
二、隋炀帝墓三度归葬之因
1.隋炀帝身后事
前面我们既已经说过,隋炀帝墓曾经三次归葬,首先是萧后将之埋葬在江都行宫附近,炀帝被弑杀之后,整个行宫为宇文化及一行所控制。宇文化及本为炀帝丞相,此时已经有篡位之嫌,他所想好的一条上位之路就是通过处死隋炀帝以泄天下之愤,将一切过错都推到隋炀帝身上,从而将自己包装成治世贤臣。而萧后一行不忍心炀帝被暴尸,因此决定秘而不宣,将炀帝偷偷埋葬,可怜一代帝王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椁都没有,就这样草草下葬。
隋炀帝画像
宇文化及等人挖出炀帝尸首之后将其陈放在宫室之内,任其腐烂,并且试图以此举昭告天下自己于炀帝已划清界限。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炀帝第一次归葬之后又被启出,实际上是宇文一家为了树立政治威信所致。隋炀帝在当时名声是差到一定极点的,不然任何一代帝王的尸身要被启出都是不被允许的,古人讲究入土为安,况且在后世的逻辑里,生前为人皇者,死后为神灵,能够庇佑后人。宇文化及一行如此胆大妄为,逆法而行,正是将炀帝定性为暴君,而非人君,暴君无道,生前生后都与百姓无益。
2.炀帝最后归葬的政治意义
炀帝第二次被归葬于吴公台下约有很长一段时间大唐军队才彻底平定江南。在此期间隋炀帝墓作为堂堂帝陵,甚至连个守陵和定时祭祀的人都没有,实在令人不甚唏嘘。历史记载,炀帝陵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居住在周围的百姓也无人前去拾捡打扫,更别说香火顶祭。而隋炀帝第三次改葬是在贞观五年,太宗皇帝以帝王之礼将其葬在雷塘。太宗皇帝的归葬之举意在安抚隋朝旧臣,也在于为自己塑造一个好的政治名声。
隋炀帝影视形象
唐朝建立后有很大一批臣子都是隋朝老臣,虽然对于炀帝没有太大的好感,但是对于隋朝却有着深厚的感情。高祖李渊在发家之前也颇受隋朝礼遇,一度被封为唐国公、唐王等,一连李渊父子都受到过炀帝的封赏。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自太原起兵,虽然是起兵,但是毕竟李姓一家没有直接参与到弑杀皇帝的行动当中,甚至就连李渊称帝,也是遥尊杨广为太上皇的。可以想见,就算李渊等人真的兵临城下,也断然不会作出弑杀皇帝的举动的,而是会逼迫杨广主动禅位,自己名正言顺地占有江山。
唐太宗画像
可惜隋炀帝已逝,李唐在占领长安平定四方后对于自己推翻前朝的行为始终无法释怀。在古代忠君思想下,皇帝无道臣子应该尽力规戒而不是起兵造反,这一点作为隋朝臣子的李唐一族肯定更加清楚。因此直到太宗一朝,天下初定后,太宗便命人专门将炀帝迁出,重新以帝王礼仪安葬。这一举动为太宗赢得了普遍赞誉,同时也解决了唐朝一直对隋朝怀有的心病。
三、隋炀帝陵的规格与葬制
既然隋炀帝陵是以帝王之礼重新下葬,那么唐人是否真的对炀帝陵按照帝王规格和礼仪进行重新安葬的呢?
1.隋炀帝陵的形制
我们现在所见的炀帝陵实际上是炀帝第三次迁葬之后的陵墓,为炀帝和皇后萧氏的合葬墓。萧氏流落异乡数十年后,终于在年老之后得以重回旧土,并且受到唐朝的礼遇,得以安享万年,死后也是以皇后葬礼安置于亡夫炀帝身旁。帝、后异穴而葬的制度实际上自秦汉起来就已经形成定制了,一般来说,皇后的墓葬规模要略小于皇帝陵墓,以显示天子权威。从墓葬结构来看,炀帝墓长24米,萧后墓长12米,完全符合墓葬中帝后陵墓的特点。
唐乾陵远景图
尽管炀帝墓具有一定规模,但是与当时的唐代帝陵相比,显然显得比较寒酸,甚至没有帝王陵墓的气派。以因武氏之祸而受牵连的同样为迁葬墓的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来看,这几座大墓长度规模都在50米左右,甚至有的将近100米。高宗和武后合葬的乾陵更是以山为陵,将整个山体用以构筑墓葬,显得气势恢弘、威仪万千,而炀帝和萧后墓联其半数的规模都没有。
2.炀帝墓的布局特点
炀帝和萧后陵墓既具有南方墓葬在室内设置小龛的习惯,也具有北方砖室墓葬的特点。从形制上来说,炀帝陵由墓道、甬道、主墓室和两个侧室组成,在萧后墓中还发现有壁龛。根据文献记载和实际发现的资料来看,炀帝陵砌墓用砖和隋朝江都行宫的用砖完全一样。尽管从墓葬形制和结构上来看,炀帝陵并不具有恢弘磅礴的气势,但是从随葬物品上来看,炀帝陵具有着帝王陵墓的气象。
隋炀帝陵发掘
帝后陵中出土有皇帝专用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还有象征皇后地位的后冠,另外还有成组成套的礼乐器、陶瓷器、铁器和漆木器、玉器等。十三环金玉带是帝王使用的高等级佩饰,显然是身份的象征,而成套组的礼乐器则是隋唐时期宫廷礼乐的体现,另外墓葬中还有唐人撰写的墓志铭等物,唐人认同炀帝作为一代帝王的身份,因而以帝王之礼下葬。不过,太宗等人在外观上有意将炀帝墓规模减小,毕竟帝陵的现实作用是要给人以心理威慑,但是对于前朝皇帝而言,与规模不相符合的随葬物品就显得不尴不尬了。
结语:隋炀帝陵的修建对于唐朝来说也意义深远,从政治心理上来讲,这是李唐皇室为自己的一次正名。李唐皇室通过迁葬隋炀帝,并且以帝王之礼重新敛葬炀帝极大地收买了天下人心,并赢得了亲隋老臣的支持,还为太宗皇帝赢得了仁德的美誉。然而对于前朝帝陵的修建也要非常谨慎,并且加以考量,对于炀帝陵这种随葬与规模不成正比的现象应该就是唐人谨慎思量的结果。远小于帝陵的规制构不成宏大的规模,坐实了隋炀帝"前朝末帝"的身份,再对比世上高祖陵和李唐祖陵的高大巍峨就更显得意味深远。我们看待隋炀帝陵不仅要看到他亡国之君的身份,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帝王的身份在历史中作为政治交换的所体现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魏征等《隋书·炀帝纪》
佚名《十大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