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单衣-日本贵族女子炫耀才华与财富的华服
服饰,向来是女性深切关注的事物之一。
在日本,和服中有一种女性服饰非常有名——十二单衣。
自古以来,普通民众能看到贵族阶层穿着这种服饰的场合并不多见。
在平安时代,只有命妇以上的贵族女性,要见高贵、重要的人物时,才会穿着。
即使到了今日,日本皇室也仅在某些重要活动中,依然会穿着一身,具有平安时代古典风范的十二单衣。
它和中国的服饰有关联吗?
这么重的衣服,有什么穿着讲究?
穿着这么多层,女性的美从何来?
想要了解这种独特的服饰,还要从日本平安时代末期,日本与中国断绝了官方交流后说起。
日本的平安朝,是日本古代最后一个历史时代,时间从794年桓武天皇将首都从奈良迁至平安京(现代的京都)开始,直到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对应着中国的历史朝代,大约是晚唐(618)-南宋(1279)期间。
当时的唐朝,是中国古代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全盛时期。
与中国交往最为频繁的日本,更是一切向唐朝看齐,服装界亦是如此。
他们先从参照中国,规定了礼服、朝服和制服的使用场合及官阶。
同时,邀请中国技工去日本传技,中国上衣下裳的基本着装模式,便在日本确立了起来。
而日本贵族阶层女子的服饰流行趋势,更完全跟着大唐审美潮流走,宽大的袍衫及服饰上的团花,成为相互攀比的资本。
可以说,日本传统服饰,十二单衣的源头,就是来源于唐代。
层层穿着,低调地展露着才气与个性
日本平安时代,社会富足、稳定,这使有钱有闲的贵族阶层,开始有了对物质上奢侈的追求。
到了平安时代末期,日本断绝了与中国的官方交流后,逐渐兴起了一股盛行国风的浪潮,正是在此节点,日本服饰,开始结合着自己民族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审美特征。
贵族女子迷恋衣着,低调地竞相攀比,她们在颜色搭配、衣着版型、印花图案上不停地花费心思。
传统的十二单衣,通常由10至25件单衣组成。
图片来自于《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它的组成,古来诸说不一,大体从里往外,第一层是绯袴(亦称为红袴),然后是单,袿(音同“褂”)、打衣、表着、唐衣,最后是裳。
图片来自于《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图片来自于《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图片来自于《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图片来自于《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贵族女子们往往在穿着时,会对每一层颜色、图案,从外至内,由浅至深进行服饰色彩搭配。
或从白色半透明的纱渐变至红色系;
或使用柳色、麦色等自然景色的色系,使衣服呈现丰富的视觉效果。
除了由多种颜色层叠构成外,独具特色的各家刺绣图案,也是身份的象征。
就如同今天的,独一份儿的高端定制。
《紫式部日记》中曾有记载:
“少将之君(所穿衣物上)以银线刺绣秋草丛、蝶、鸟等纹样,光耀耀目。女官所用织物囿于身份,限制甚多,不可随心所欲穿着,故于裳、腰带之上施运匠心,以独出心裁也。”
早期刺绣纹样使用鸟纹、菱形纹、团纹、牡丹纹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样式,后期例如海浪、星叶草等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图案,才逐渐发展为主要纹饰。
十二单衣中,仅仅袿,当时,一般就会穿三五层或八层,甚至夸张地出现过,多达二十层。
每一层的单衣长短不一,颜色及刺绣图案既独立又相互关联,一针一线的细节中,每个人的个性与才气低调地展露,满足了贵族女子间的攀比之心。
从此,十二单衣层层穿着的服饰之美,搭配标准,便逐步形成。
为展示衣着的华贵,自身的地位,足不出户的贵族女性,生生地,把自己变成了“活体模特”。
直到日本室町时代末期(约中国明朝时期),袿的层数才被固定为五层,紧接着,衣服又出现了一种叫“人偶缝法”的做法,即只在初下和袖口做出五层,实际只穿着一层。
一来,减轻了身上衣服重量的负担 ,二来,也节省了布料。
质地色彩,彰显身份地位
在贵族女性们,对衣裳追求奢华的需求下,日本在中国学到的织染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本国资源,自行研发了纺织与染色技术,这一举动,同时也推动了日本丝绸产业的发展。
虽然染色技术使得衣物颜色更多样化,但颜色的使用,受中国服饰礼教的影响,对衣服的颜色及质地,也会有所限制。
唐衣的质地,分为“二重织物”、“织物”、“平绢”三种。
“二重织物”是在织出纹路的绫上,再以别的丝线织出另外的纹路,使衣服表里纹路不同。
“织物”是仅用纬线织出纹路,“平绢”就是普通的经纬交错的织法,没有纹路。
衣服颜色上有赤、青、萌黄、紫色、青蓝、赤蓝、葡萄染等。其中,赤色以及青色的服装,被称为“禁色”(在平安文学小说中,也称为‘许色’),只有具备资格或得到敕令准许的人,才能穿用。
例如,在《紫式部日记》中,记载皇子诞生时的描写,有这么一段:
“见自东之对局来(东宫)御前参上女房,皆为听用许色之人,身着白地织物唐衣及同色之袿,甚是端正美观。”
以上的“听许用色”,就是准许穿着青色与赤色织物的意思。
而平民阶层的女性,哪怕家中财力丰厚,穿用的衣裳,也不得织出纹路,而只能在白色或淡色的布地上印染出图案。
一场皇后于正月举办的歌合聚会上,贵族女性的装束,是这么写的:
“右方十人,坐于东厢南侧门前。因幡(人名),打出(指女性从竹帘或车帘下露出自己的袖口)为诸色之袿,颜色 美艳,青织物表着上满织红叶,其上着二重纹浮线绫之苏芳色唐衣。出云(人名),下着打出为红叶,表着为赤地锦,穿二重纹之淡表色唐衣,袴亦为红叶艳色,白裳。”……
她们取自然界中四季草木颜色来为衣服颜色命名,用心抓住自然界中那一闪而逝的美。
例如,春季有红梅,有嫩柳,则有命名为表红梅、里苏芳、里表等名字的颜色;
秋季有红叶,有黄菊,则有命名为表黄、里浓赤等名字的颜色。
图片来自于《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这些林林种种的颜色,加起来多达两百余种。
隐现的美感,吸引异性好奇的遐想
与唐朝女子服饰以展现女性身材、姿态为目的不同,平安朝代中后期,把自己当成“活体模特”,展示奢华服饰的日本贵族女子,她们的身材,被宽大、层叠的袍服所覆盖,很难表现出女性形体的曲线美。
因此,当时女性,为了体现自身的美,会在唐衣的穿法上下功夫。
例如,在《枕草子》中有这么一段描写:
“御帘之内,女官诸人将樱色唐衣宽松垂披……”。
就是把唐衣的前襟拉开,让它松松地挂在肩上,显示后颈和肩部的曲线美。
然而,服饰上的变化,在现实中,更多是为了迎合贵族异性们的审美情趣。
在平安时代,贵族女性合理搭配、设计自己的服饰,会被认定为一种良好学识、修养的体现。
当时,大部分的贵族女子与异性会面时,除了要手执扇子遮挡着自己的半边脸外,还要身处于屏风、帘子等室内隔断之内,并不能直接与异性面对面地交谈。
室内阴暗的光源,男性对隔断之内的女子的认知,只能通过“缝中窥看”宽大袍服边,进行想像,从衣服的色彩与纹路中,想象着这位女性的情趣、品格、教养。
而隔断后穿着层层单衣的女子,往往会选择自己心仪的图案,装饰在最长单衣的边缘,以此达到吸引异性的作用。
层叠的十二单衣,虽然拉开了女性与外界的距离,但这样通过衣服展开的想象,却又激发了男性想进一步窥视好奇。
对于日本人来说,这种若有若无的感觉,有一种朦胧不清、余韵不尽的美,这种美,超越了嗅觉、听觉等感觉的存在,同时,它也是传承到今天的,日本审美的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十二单衣,这种独特的服饰,用层层堆叠、覆盖诠释平安时代中朦胧、深幽的意境,用自然景色的颜色表达对自然世界的崇敬,虽然服饰源与中国唐代女性服饰有着诸多相似,但在细节表现上,却有着极大的区别。
如今的我们,着实已经很难想象,当时贵族女性,对服饰之美,究竟投注了多少心血。
(完)
(我是冰娉,一个读书画里的故事,玩笔墨里的技巧的人文博主。欢迎你和我一起,走进书、画里的世界。)
参考资料:
《平安朝的生活与文学》,【日】池田龟鉴
《源氏物语》,【日】紫式部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日】笹间良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