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九族”到底是哪九族?
诛九族最早源于秦变法之后的夷三族,当时涉及的面积不大,只包括父、子、孙,后来慢慢演变成为诛九族甚至诛十族。而于秦末时期被处以诛三族的丞相李斯和宦官赵高就是始例。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是指姑姑之子,就是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就是外甥,女儿之子就是外孙。同族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指的是母之父就是姥爷,母之母就是姥姥,从母之子就是指姨姨们的子女,妻族二指的是岳父、岳母。古代社会实行的是残酷的诛连法,一人犯法往往就会被诛连九族。我们做个假设,假设古代家里人有一妻、二妾、五个孩子的算法,这一下就会杀掉四百四十一个人,相当于古代的一个村庄就没有人了。按照史料记载,诛九族最早发生在隋唐,杨素之子杨玄感因犯谋反罪被判诛九族,后来甚至出现过了一次诛十族,这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方孝孺事件。
方孝孺,字昔迟,明初浙江海宁人,他博学强记、通晓史经、文章盖世,洪武二十五年。被蜀献王特聘为世子之师,并为其读书处提额正学,时人虽尊称其为方正学。明朝建文帝即位之后,将方孝孺召至南京,委以翰林事讲学士之职。建文帝年纪尚轻,缺乏治国、治军的本领,因方孝孺是他的老师,更受到百般信赖和倚重,国家大事折以咨治。自此方孝孺成了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他也是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对建文帝赤胆忠心,全力扶持。
建文帝继位,害怕他的叔叔们王权过大、佣兵为患,就采取了削藩建议,但遭到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诸王反对,于是方孝孺替建文帝起草了一系列征讨燕王的诏书和檄文。朱棣在攻下南京之后篡得大明皇位,迫令方孝孺为他起草继位诏书。方孝孺反对朱棣篡权,宁死不从,致笔于地说:死及死而诏书不草。燕王大声呵斥说:诏不草灭如九族。方孝孺针锋相对的说:莫说九族、十族何妨。朱棣又反复劝说方孝孺,不要自找苦吃,我欲效法周公,辅佐郕王。方孝孺反问郕王安在,朱棣回答说:已自焚。方孝孺又问:何不立郕王之子,朱棣说:国赖长君。方孝孺又说:何不立郕王之弟?朱棣说此朕家之事,并让人把笔递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依然不屈服,他说:好,我写。他从地上拾起笔来,大书四个字:焉贼篡位。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门生,每抓到一个人就带到方孝孺的面前,但是方孝孺根本无动于衷,头都不抬。这个时候明成祖朱棣彻底绝望了,也横下一条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共计八百七十三人全部凌迟处死。诛九族一说的出现与古代社会的刑罚制度有很大关系。
古代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要灭九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九族的意思有了很大变化,其亲属之义已经淡出,变成了对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泛称,扑朔迷离的历史真相、不为人知的尘封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