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唐宋八大家”应该如何排名?
①唐宋八大家的缘起
但凡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都知道古代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一说,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但是“唐宋八大家”是怎么来的?大家却不一定知道,如果再往细处深究,我们还会反问,为什么“唐宋八大家”是这个八个人,而不是别的人?其实这件事的本源还要从南宋时期的一套课外辅导书说起。
唐宋八大家画像
公元1177年,也就是南宋淳熙四年,孝宗皇帝在翻阅完江钿编纂的《圣宋文海》后对其中选录的文章感到很不满意。于是他让有关部门先去校正,之后再发行。这年11月,翰林学士周必大夜班当值,就和孝宗说,《圣宋文海》这部书收取本朝诗文虽多,但庞杂无法度,不如让馆阁重新编定,这样才能传之后世。周必大的观点同孝宗的意见不谋而合,孝宗皇帝就让参知政事王淮、李彦颖推举主事之人,希望对这本书重新修订。李彦颖向孝宗推举著作佐郎郑鉴,孝宗表示同意,又问王淮,王淮说:非秘书郎吕祖谦不可。吕祖谦是王淮的老乡,彼此比较熟悉,孝宗听后很高兴,点头表示没意见。
吕祖谦出身于累世业儒的官宦之家,吕家名人辈出,从唐到宋,有吕韬、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吕好问等。清代浙东学派代表人物全祖望曾经做过统计,从吕公著到吕祖谦的儿子吕延年,历经7世共有17人名列《宋元学案》,可见吕家人才济济,绝非夸大其词。
韩愈
得到皇帝的默许后,吕祖谦奉孝宗旨意,历时一年,在《圣宋文海》的基础上重新编纂了一部《皇朝文鉴》,书中收录北宋时期313人诗文共计2401篇。这部《皇朝文鉴》一经编成,各地纷纷刊刻,十分畅销,南宋学者王应麟还将它列为科举参考书。
在这部著作中,收录的文章包括王安石337篇、苏轼289篇、欧阳修170篇、苏辙47篇、曾巩44篇、苏洵14篇,计900篇左右,约占全书3/8。由此可见这“宋六家”在吕祖谦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在这个时候,三苏文章被列入官方修订的编著,是十分不易的。因为,崇宁二年(1103年),徽宗曾下诏禁毁三苏著作,连带“苏门四学士”的文章都在禁毁之列。宣和五年(1123),皇帝又再次下诏重申,严禁苏黄文集,举人不得传习元祐学术。蔡京第四子蔡绦在《西清诗话》中引用过几句苏黄议论,由此遭到堂官弹劾,被勒令停职处分,可见当时苏黄文章的下场有多么凄惨。吕祖谦为什么会将“三苏”的文章列入编著?这中间有个转折。因为孝宗登基以后,三苏成了褒扬的对象,他们的文章也被开禁。
柳宗元
吕祖谦很喜欢“宋六家”的文字,在给内弟曾德宽的信中,他曾写道:今去试尚远,且读秦、汉、韩、柳、欧、苏、曾文字,四六且看欧、王、东坡三集以养根本。
他还说,“学文须熟看韩柳欧苏,先见文字体式”。
和朱熹一样,吕祖谦还是著名的教育家。除了奉皇命编辑《皇朝文鉴》外,他还编纂了一本给士子读的课外辅导书《古文关键》。在这本书里,吕祖谦选录的文章分别是韩愈13篇,柳宗元8篇,欧阳修11篇,苏洵6篇,苏轼16篇,苏辙2篇,曾巩4篇、张耒2篇,分为上下两卷,进行评点、勾抹,各标举其命意布局,以示初学门径。这种集中选取唐宋八家文章作为士子的学习范本,在历史上也是首创。
欧阳修
那么,为什么入选的是他们?其他人就没有文章写得好的?当然有。比如刘禹锡、司马光,都写得不错,但张云章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后卷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
“取便于科举”,这句话说到了重点。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吃羊肉”指科举中试,士子跻身肉食者。
三苏最擅长“议论之文”,而南宋科举中,策、论最为重要。策、论的好坏常常决定了成绩的好坏。三苏文章能成为士子的课外必读书,也不足为怪。
苏洵
总而言之,不是其他人写得不够好,而是这几个人的文章更适合作为科考范文。
吕祖谦的这本学子课外辅导书影响非常大,到清末都流传不衰,俞樾就将该书指定为士子必读书。这本书虽没有明确“唐宋八大家”之名,但这种八人并举的做法影响了后世对文章的编选,如《崇古文诀》《六先生文集》《文编》等等,无一不是受此影响。因此,“唐宋八大家”逐渐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特定称谓而为人所知。
②宋朝人心中的“八家”和现在不一样
吕祖谦虽然编选了一套畅销课外辅导书,但他的编选还是引来了一些争议。比如他的好朋友朱熹,便和他的意见不一致。
由于受政治、新旧党争的影响,朱熹对王安石很是不满,他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王安石落到孔子手里,必然要受到“少正卯之诛杀”。孔子任鲁国大司寇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东观之下,暴尸三日。孔子给的理由是:少正卯有“心达(或作“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这“五恶”中的一种,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诛”,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之桀雄”,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不可不杀。
朱熹对三苏也极为反感,他说,“自三苏文出,学者始日趋于巧”。他还说过这样的话:东坡初年若得用,未必其患不甚于荆公。
苏轼
这是告诫弟子,根本不要去学三苏的文字,他们没一个是好的。
朱熹喜欢的是欧阳修和曾巩的文章。但和他以及吕祖谦在哲学界鼎立而三的陆九渊,却让自己的弟子不要去学曾巩。
除了朱熹、陆九渊这些教育界、哲学界的大家,宋人心目中的“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呢?
学者邓建在现存“宋人选唐宋文”选本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12种,做了一项统计,发现在宋人心目中,排位前十名的散文家,除了我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外,还有张耒、吕温、朱熹、陈傅良、李白、杨万里、辛弃疾、李德裕、司马光等人。其中按入选次数多少来排定前八名,苏轼稳居第一,有9种选本选了他,其次是欧阳修(9次,但平均名次没有苏轼高),接着是韩愈(8次)、柳宗元(8次)、王安石(7次)、曾巩(7次)、司马光(6次)以及张耒(5次)。也就是说,三苏中只有苏轼入选,另外两个名额被司马光和张耒顶替。
苏辙
邓建认为,司马光为宋代文章大家,苏东坡称他“文词醇深,有西汉风”。正如明代马峦所言:“温公之文不在六大家之下,而不与并称者,德业掩之耳。”所谓“德业”,是指他写出了不朽名著《资治通鉴》,光芒遮盖住了他的散文成就。
至于张耒,在苏门四学士中,最晚去世,当苏轼等人相继辞世后,陆游、范成大等人尚未诞生,张耒成为当时文坛领袖,风光一时无两。入选宋人“八大”“十大”名单,实至名归。但到了后世,时间线被拉长以后,张耒文章的成色黯淡了下来,被踢出局,也在情理之中。
“唐宋八大家”座次怎么排
虽然在宋代,“韩柳欧苏曾王”等八人频频入选各种选本,并被吕祖谦看作一个文学流派,但“唐宋八大家”这个称号却要到明代中叶才出现。
明代前期,占据文坛统治地位的是“台阁体”,行文以雍容典雅、平正稳妥为尚。万历年前后,以李梦阳、李攀龙为代表的“前后七子”对这种平庸呆板、缺乏生气的文字非常不满,希望能以复古的形式抵制台阁体,改变文坛风气。但他们提出的复古是指“文必秦汉”,他们认为汉以后的文章一代不如一代。
曾巩
在前后七子之间,茅坤、归有光等人又是另外一种看法,他们既反对台阁体,又反对前后七子,他们标举唐宋与之抗衡。也就在这期间,茅坤编纂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唐宋八大家”这样的称号。此后,这个称号便流传下来,而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柳欧洵轼辙曾王”的座次也基本固定下来。
但也有的选本会将这八人的座次稍微作些调整。江西财经大学文化产业与传媒研究中心教授付琼对明清时期出现的34种唐宋八大家选本做了统计,发现各选本基本是按照先唐后宋排,其中“韩柳欧洵轼辙曾王”这个排序虽最为稳定,但细究起来,除了欧阳修坐稳第三把交椅之外,其他位置都或多或少有所变化。
王安石
比如八大家中的第一名,明代王宠在选本中把这个重要的位置给了柳宗元。其他33种选本都给了韩愈;第四名,有5种选本给了曾巩,其他选本都给了苏洵;第五名,有5种选本给了王安石,更多的是给苏轼,等等。
在三苏排名中,基本是按辈分来,苏洵在前,苏辙殿后。排第八名最多的是王安石,有22种选本都给了他末位。